今晚要去摆摊,谁也别拦我

如果你是一个日常跟城管“斗智斗勇”的摊贩,某天因为不能出摊,在家宅着愁生计。突然一个电话打进来告诉你,他是某某城管大队的,让你赶紧收拾收拾,出门摆摊。

今晚要去摆摊,谁也别拦我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当我傻啊!肯定是骗子!

最近江西九江的城管们,感受到了工作进展的艰难。不过这次,难的可不是治理乱摆乱卖。

本以为响应国家号召,通知摊贩恢复摆摊是一句话的事情。

没想到,一通电话过去,城管们先得花上5分钟,解释自己不是骗子。

01“地摊经济”频上热搜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很多人失业的失业,减薪的减薪。赚得少了,手头的钱自然攒得紧紧的。

3月份陆续复工复产之后,好一段时间消费都拉不起来。

眼看着不少人吃不上饭,不敢花钱,成都开了个头——一纸政策出台,允许文明占道摆地摊。

效果如何呢?

成都90后女孩傅傅,这几天因为摆地摊,上了热搜。

26岁的傅傅,现在每天只睡5小时。

白天在服装公司上班,晚上出门摆地摊,顺便把直播也开了起来。

5月20日当天,看着同龄人朋友圈里晒玫瑰花秀恩爱,她微微一笑,淡定地用摆摊挣的钱,给自己送了辆奥迪。lz16.cn

别小看地摊,面对采访镜头,傅傅表示:就卖个童装,好的时候一晚能卖4000多。

江西小伙张光荣,在抖音上看了她的摆摊直播,3月底兜里揣了1万块钱,从江西开了两天车,硬要拜师学艺。靠着会吆喝的大嗓门,小伙目前已顺利出师,喜提“地摊小王子”称号。

就连总理,也在“两会”上夸起了成都:前两周我看到报道,西部有城市按照当地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

短时间内,各个城市纷纷响应号召,复苏地摊经济。

郑州玩得更野,有的上班族,早上车厢里装好货,下班就直奔“后备厢集市”副业搞起。

刚从战疫中艰难走出来的武汉,也不甘示弱。

某五星级酒店放下身段自救,大厨们站在路边做烧烤、送外卖。

人均300元消费的酒店,现在居然在街头卖十几块的炒菜。本来疫情后无人问津,厨师快要失业的酒店餐厅,瞬间变成需要排队一小时取号的“网红大排档”。

曾经因市容市貌整治,而逐渐消失在城市中的烟火气,居然慢慢回来了。

02城市的烟火气,回来了

人间烟火气,最抚世人心。地摊、夜市,是每个城市的文化象征。它既能让你体会到这座城市的精髓,也能帮你驱散在异地他乡的孤寂。

去年,总理就曾经怒斥城市管理:一味追求“环境整洁”不让开小店,是懒政。

不止一次看到朋友圈里,有小伙伴在压力大的时候,会来上这么一段话。可惜现在的城市,尤其是治理越来越规范的一二线城市,已经找不到一条街,能一次性把这些吃个遍了。

总理的原话中充满了感慨:我看到有些城市,街边到处是小店,卖什么都有,不仅群众生活便利,整个城市也充满活力。

但有的城市规划、管理观念存在偏差,一味追求‘环境整洁’牺牲了许多小商铺。这样的城市其实是一座毫无活力的‘死城’!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这是延续了几千年的职业,也是城市底层逆袭的低成本方式。

往远了说“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三人都是摊贩出身。

刘备是挑担卖草鞋的,关羽是推车卖枣子的,张飞是案板旁卖猪肉的。往近了说,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就是从允许摆地摊开始的。

之前个人不许私自买卖的时候,私下做买卖的是“投机倒把”。

那时候下海的摊贩,还带几分贬义地被称为“倒爷”。

街边卖东西,在北京话里叫“练摊儿”。

当年还没有城管,现在不少上市公司的老总,就是在那时,摆地摊发财的:娃哈哈的宗庆后,曾骑着小三轮卖冰棍;海底捞的老板张勇,从单位下岗后,就是靠街边卖麻辣烫起家的;

开遍全国的蜜雪冰城,刚开始是夜市里的一家小冷饮摊……

曾经,当穷人走投无路的时候,地摊是他们养家糊口的保障。

曾经,当穷人节衣缩食的时候,地摊是他们物美价廉的选择。

这些勤劳的人,让城市越来越现代化。但这几年,别说北上广深,就连四五线小城,也开始追求整洁,应付检查,争评“文明城市”。

最终“城市”这两个字,只剩下灯火辉煌的“城”,有烟火气的“市”就这么散了。

记得之前,中国版《深夜食堂》口碑扑街,根本原因是没能引起共鸣。

中国人眼中的深夜食堂,不在居酒屋,不在装修精致的小店,而是在街头、在棚子里,在烧烤摊、在大排档,在油烟弥漫的炉灶边、在猜码声此起彼伏的圆桌旁……

在这里,人人有酒有故事。当然,偶尔也会有江湖,有事故。

城市岂能无清欢烟火,生活哪能缺夜市地摊?

街路整洁是城市的面子,人人能谋生计,有地方消费,才是真正的里子。

03摆摊吧,后浪!

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放话了: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网络上对此举措是满屏的支持:甚至有小伙伴祭出这张图,表示自己准备摆摊的决心;

我们常听周围的人说:隔壁大爷卖凉皮,买了3套房。

山东有个煎饼村,家家靠摆摊买豪车、盖别墅。

也曾看到过这样的新闻:北京一个卖煎饼的大妈,被顾客投诉说少给了一个蛋,大妈霸气怒怼道,我月入3万,怎么会少你一个蛋!

那么摆地摊,真的有传说的那么赚钱吗?

最近看了一部叫《九叔》的纪录片,讲的是广西南宁中山路上,夜市的人生百态。

里面有个叫“鸡姐”的摊贩,卖砂锅粥和肠粉,看起来平平无奇。鸡姐曾是一名老赌客,2008年一口气输了近300万。隔壁老板说,她这辈子别想翻身了。

鸡姐:翻不了身?我两年之内翻给你看。

随后鸡姐靠着夜市里的小摊,一晚上最多营业额上万,真的翻身了。现在鸡姐手里房子好几套,现金也有一两百万,还对着镜头谦虚了一下:没什么,这夜市里,谁没有个一两百万。

摆地摊,当然不会人人都像开头的成都妹子一晚入4000,或者像鸡姐挣出百万身家。它只是在疫情影响下,中低收入者的一种选择,甚至是走投无路下的选择。

一座有情怀和温度的城市,不该只能容得下钢筋水泥,也该容得下街头的叫卖和还价声。

如果说,数万亿元的新基建,是城市的大动脉。

那么,地摊经济,更像是城市的毛细血管。

当一条条毛细血管活络充盈起来,那便是普通人心中,星星点点的生机和希望。

友情提示:如果有小伙伴喊你一起摆摊,你会选择摆在哪儿?千万别模仿下面这张图。

今晚要去摆摊,谁也别拦我

经济复苏,从底层有收入开始

文|her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语录集 » 今晚要去摆摊,谁也别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