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好朋友,之前在台湾的时候同吃同住同游。

相约起个大早,就为了吃一顿古早味早餐;一起去日月潭,排队买阿婆茶叶蛋;万圣节买面具、贴纸和南瓜,打扮成妖精的样子招摇过市、参加party……

在我朋友圈点赞的人,已经换了一拨 – 入江之鲸

彼此的朋友圈底下,也必然要相互评论取笑一番的,或者干脆共享同一张图片发朋友圈。跨年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了101大厦下,在烟花盛放的时候许下了新年愿望。

那时候觉得,友谊万岁,时间、距离都无法打败。回到大陆后,各奔各的前程,各有各的事情可忙,不知不觉间就几乎没了联系,彼此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少关注了。

有一天,偶然看到她的一条朋友圈动态,定位是美国某个地方,遂留言感慨她实现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如愿去了美国的研究所。她回复,已经到了半个月了。

我很惊讶,半个月里,我照常刷朋友圈,却完全没注意到她的动态。 一个人从你的生活圈里消失,在你的微信朋友圈里也会若有若无起来。有一天,我们连点赞之交都算不上了。

每进入一个新的圈子,旧圈子里的人就会越来越远。

回想起现在给我的朋友圈点赞的,大多也是如今所在圈子里的人。

一个人要往前走,必然伴随圈子的变化。大学的时候,给你朋友圈点赞的多是大学同学;找到第一份工作以后,点赞的大多是同事同行;如果跳槽转行,那给你点赞的又是另一拨人了。

人在前行,朋友圈也在迭代更新。给你朋友圈点赞的人,已经换了一波又一波了。

这或许是件好事,每一次换圈子都是一次洗牌,如果给你朋友圈点赞的,常年都是那么几个人,那你多半是在原地踏步,你的水平约等于这几个人的平均水平。

最早加好友的时候,完全没有进行分组的意识。

现在一旦加上一个人,第一件事就是备注公司和姓名,第二件事就是设置分组。

前几天翻通讯录,一个一个补分组,发现有些人昵称熟悉,可要想起是何种场合何种情形认识的,要花上好大的工夫。我还翻看了一些旧友的朋友圈,发现自己竟看漏了好多关于他们的新动态。

我对别人而言,何尝不是一样。

下午我还收到一条微信,是中学时代最好的朋友发了张截图给我,问“入江之鲸”是不是我的公众号。

我的微信昵称是入江之鲸,也时不时会转一些自己的文章,但她都没有注意到。

不过,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生活没有交集了,所以自然而然就不再关注你在做什么了。

看到她的名字弹出来的一刻,我想起来我们曾经做过的很多有趣的事。有段时间,我们探究梦境和现实的关系,每天一觉醒来,就把梦境记录在折星星的纸上,折成星星的形状,早自修时讲给对方听。

在记忆里,我们曾经何等亲密。而如今,已经陌生到,连对方在哪座城市、在做什么都不知道了。

从我们生命里路过的大部分人,注定只能陪我们一程——或许“成熟”就是,有一天醒来,学会了坦然接受这样的事实。我有时候期盼未来,有时候怀念过去。

有时候希望时光走快一点,有时候希望时光走慢一点。最好的是,事业能快一点,而感情,能慢一点。

那些安然躺在我朋友圈里、却慢慢变得越来越透明的人儿,我知道,对你们而言,我也在慢慢变成透明人。想起陈奕迅那首很伤感的歌:被推着走,跟着生活流。

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下午问我公众号什么的中学好友,感慨了句:真好,感觉看着你们就又有干劲了。我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动。或许,有一种欣慰叫作:来日相互问候,知道彼此都好。

那就够了。

昔日情谊,不会忘记。前路漫漫,各自珍重。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