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塘沽火车站,一个姑娘脚步匆匆地奔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车。虽然身无分文,虽然心有忐忑,但这一位出走的娜拉却毫不畏惧未知的将来。

她是民国第一女神,总统秘书,上海滩巨富,却遁入空门 – 朵娘

她满脸倔强,目光坚定,一颗心早已飞到了目的地天津。

 

本是为了抗议舅舅的责骂负气而走,没想到却走出了一番旖旎且绽放光芒的路。

 

十点读书

 

她那时候哪里知道,再过几个月,她将成为天津城里的“网红”。

 

她也不知道,她逞一时之勇的离家出走,造就了她后来与秋瑾被并称为“女子双侠”。

 

她更加不知道,一年后,她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编辑;

 

四年后,她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中国出走的娜拉很多,能够走出冲天美人路的却少之又少,吕碧城算一个。

 

蒙田说,人要有三个头脑。

 

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显然,这一次出走,让她的第三个头脑迅速扩容成长。

 

从而成为20世纪初,跨界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的超级实力网红。

 

一时间,“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回想一下,人生五岁时,大概是什么样子呢?

 

五岁时,可能正嚷着让爸爸妈妈讲故事,也可能能背诵几首唐诗;

 

五岁的吕碧城不但能读能诵,还能对对联。

 

她的父亲吕凤岐吟了一句“春风吹杨柳”,她对了一句十分工整的“秋雨打梧桐”。

 

小荷初露尖尖角,早有才华立上头。

 

出生于进士之家的吕碧城。

 

天生有一个聪慧的头脑,她才华卓绝,与两个姐姐一起并称淮南三吕。

 

又因为家藏书万卷,她自小就博览群书。

 

书让大脑突破能量边际,让能量变得流动起来,于是越发聪慧,7岁会画山水,12岁便会作词。

 

时人赞她:“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

 

并娴音律,词尤着称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

 

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命运似乎觉得还不够,硬要再赠送她一个从生活中得来的头脑。

 

于是,12岁那年,命运将她推入生活的深渊。

 

然而,她的生活第一课似乎不是挣扎,而是本色出演。

 

12岁那年,吕碧城父亲因病去世。

 

吕父刚走,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巧取豪夺,霸占吕家财产。

 

吕碧城母亲一门生四女,并无男子,母女几人顿时陷入危险处境。

 

这一沙尘暴让母亲和姐妹们都惊慌失措,恐惧不已。

 

12岁的吕碧城却似吃了熊心豹子胆。

 

勇敢去推成人大门,她沉着、淡定,戴上盔甲。

 

绝境逼迫她迅速长出羽翼,勇闯成人江湖,她四处奔走,并给父亲的朋友、学生一一写信求助。

 

她知道,若不是将此事放大,搅成轩然大波。

 

然后借助社会力量去惩恶除奸,就凭几个妇孺的力量,根本就扳不回这一局。

 

此事最终被闹得沸沸扬扬,吕碧城以文字为钢牙厉嘴。

 

以她那与生俱来的“一腔豪兴”横刀立马,最终将家事闹成了社会事件。

 

一时间,安徽的各级政府都受到压力,官员们不敢怠慢。

 

吕母安然度险。

 

这个家,仿佛只要有她在,人心就能安定下来。

 

十二岁的姑娘,似乎天然就有这种剽悍江湖的镇场气势,就如十二岁那年她写下的诗:

 

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

 

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把无限时恨,都消樽里。

 

君知未?(励志语录网:www.lz16.cn)

 

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

 

浸把木兰花,错认作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写入丹青闲寄。

 

据说,有着“才子”美誉的樊增祥。

 

读罢此诗后拍案惊绝,断不信这年方十二之少女竟能写出如此荡气回肠之诗作来。

 

这是她的才情,也是她的性情写照,更是她未来特立独行的人生的缩影。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吕碧城的护家之举一时被传为佳话,虽然家产被族人盘剥后大大缩水。

 

但能借助社会力量解除家庭危机。

 

这就十分了得。

 

人人都说这姑娘勇敢且聪慧、强劲又果断,未来肯定能成大事。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便传到了吕碧城未来公婆的耳里。

 

吕碧城10岁那年,与同乡汪家订亲。

 

本来,吕父去世以后,汪家就嫌弃她家道衰落,吕小姐此番“大动干戈”救母”后。

 

汪家更是认为她太过能干泼辣。

 

认为小小年纪居然能呼风唤雨。

 

嫁进家门肯定是不守妇道的“泼妇”于是就提出了退婚要求。

 

那个时候被退婚,是一件十分羞辱门庭的事。

 

你看,比吕碧城晚二十多年退婚的萧红,就被其未婚夫汪某的家族视为眼中钉。

 

是让家族蒙羞的害人精。

 

以至于后来汪某的家兄屡屡阻止回头找胞弟的萧红,并不惜将其弟逐出家门。

 

所以,可以想见。

 

吕碧城当时在乡亲父老眼中的形象与名节。

 

她能反叛有形的欺压,可是却抵挡不了无形的诋毁。

 

当然,她自己是不在乎退婚的。

 

她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就如她后来所写:“中国人不太赞成太触目的女人。

 

早在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满清,却有一位才女高调彩衣大触世目。

 

便是吕碧城。”

 

然而,她的母亲,她的家人在乎。

 

经济困难,再加上流言蜚语,不得已,吕夫人携带女儿投奔兄弟严朗轩。

 

于是,吕碧城便随母来到了舅舅所在之地塘沽。

 

对于爱折腾的吕碧城来说。

 

塘沽是一个更得风气之先的地方,是她跃身“大展宏图”前蓄能的更大天地。

 

她在塘沽生活了7年,思维、格局都更外化。

 

也更向往外面的广阔天地。

 

当一个人意识到她可以翱翔于更广阔的天地时,她总会想办法挣脱捆绑她的土地。

 

导火索是舅舅的指责与约束。

 

1904年,舅舅官署中方秘书的太太要到天津去。

 

吕碧城希望同她一起去天津。

 

然后在女校读书。

 

这个标新立异的想法遭到了舅舅的严厉斥责,舅舅说她喜欢求新求变。

 

不遵守妇女本分,不守妇道。

 

这些话让她意识到舅舅思想的局限性,愤然之下,她决定只身坐火车去天津。

 

于是,发生了文前开篇的“出逃”没有娜拉的箱子,没有买车票。

 

她靠逃票上了火车。

 

新旅程的起点始于贵人运。

 

若不是在车上遇到天津“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吕碧城在天津的第一晚难免露宿街头。

 

她能说能撩,让老板娘对她一见如故,心甘情愿掏钱给她买了车票。

 

她胆大包天,居然跟着这个初次见面的老板娘走。

 

她运气极好,这个老板娘不是什么坏人,而是一位惜才的善良人。

 

当然,天助自助者。

 

吕碧城的思路是极其清晰的,目标也是极其明确的,她知道自己要什么。

 

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到天津后,她托老板娘四处打听方秘书太太的消息。

 

知其所在处后。

 

她便给住在《大公报》馆的方太太写信。

 

而这封信恰巧被《大公报》的总理英敛之看到。

 

吕碧城字里行间流露的才情以及她那一笔飘逸的字让她披上了“千里马”的光辉。

 

而英敛之是一个勇于识别千里马的伯乐。

 

当晚,他就和妻子拜访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子。

 

那晚,因为相谈甚欢,吕碧城兴致所起挥毫写了一首《满江红》:

 

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

 

若安达克。

 

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廿纪看东亚,听青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

 

幽与闲,如长夜;

 

羁与绊,无休歇,叩帝阍不见,愤怀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

 

叹蛙居井底愿頻违,情空惹。

 

这首诗犹如现在的刷屏爆文,让吕碧城走红。

 

当下,英敛之就成为了她的忠实粉丝,邀请她做《大公报》的编辑,并不断地提携她。

 

扶助她开创出自己的事业天地。

 

她长得又极美,又有才,铁杆粉丝英敛之对她自然也是十分爱慕。

 

只是因为他有家室,这段情以理智收场。

 

但正因为英敛之的提携,她才成为了中国传媒史上第一个女编辑,女撰稿人,留名史册。

 

曹雪芹曾在《红楼梦》里借探春之口说道: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走得出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

 

曹工当年以为只有男人才能做到的事。

 

吕碧城做到了,她办学校,她从政,她经商,都做到游刃有余。

 

人生转折点还是从《大公报》开始。

 

她的思想似鱼,而《大公报》如思想水潭,鱼得到水后,一切都变得欢腾起来。

 

她或激扬文字,或婉约论述她的女权思想。

 

一时间,才华尽显,名满天下,圈粉无数。

 

连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侄李经、著名诗人樊増祥等,都是她的粉丝。

 

英敛之称赞她:“极淋漓慷慨之致,夫女中豪杰也”。

 

诗人樊增祥说她:天然眉目含英气,到处湖山养灵性,十三娘与五双女,知是诗仙是剑仙。

 

她一边混圈子,一边刷文。

 

在社交圈,她是名副其实的party queen。在文艺圈,她是实至名归的大才女。

 

她一边在男人们的江山里从容游走、谈笑自如。

 

一边以笔为箭矢。

 

将女权思想一发发射出江湖,然后借助他们的力量扩大传播之。

 

吕碧城才名远播。

 

机遇也一次次来临,而她也总能凭实力打开人生新局面。

 

当时,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命幕僚傅增湘在天津兴办女子学堂。

 

傅增湘向他举荐了吕碧城。

 

于是,吕碧城成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的监督,一待就是七八年,后提任校长。

 

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

 

吕碧城在办女学的事情上,有着超乎常人的远见和眼光。

 

当时,傅增湘希望把女子学堂办成贵族学校。

 

只接收出身上流社会的女生,培养未来的贤妻良母。

 

吕碧城据理力争。

 

坚持将女学平民化,大力呼吁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这些办学思想的迥异,带来了争执与分歧。

 

她极有主见。

 

想好的事,从来不会轻易改主意。

 

当然她是有能力坚持自己的主张的,也有才华碾压困难。

 

最终,北洋女子公学仍然为名副其实的贵族女子学校。

 

为此,她特地开办了天津河东女学堂。

 

专门招收贫困家庭的学生,向贫穷的子女,敞开教育的大门。

 

吕碧城在办学上的成绩有目共睹。

 

她既善于吸取新知识、新思想,形成自己系统的教育理念。

 

又具备很强的活动能力和管理能力。

 

深得袁世凯的赏识。

 

四年之后,民国建立,她成为总统府机要秘书,成功跨界到政治这一领域。

 

不过,她无心政治,之所以愿意为袁世凯服务。

 

是因为办学的时候。

 

袁世凯曾帮助过她。

 

但当袁称帝后,她选择离职远离袁世凯,任凭当局如何请求邀约,都不再重返政界。

 

然而,尽管如此,原来那个文艺圈子已经不待见她了。

 

别人不给她戴王冠,她依靠自己的实力给自己戴了王冠。

 

辞职后,她去上海经商。

 

利用曾经在各领域积累的资源。

 

很快就成为十里洋场上最成功的女商人,可谓腰缠万贯,成为自己的豪门。

 

那个时候的女子,地位极低。

 

而吕碧城经济独立,内心强大,她对于自己的生活具有十足的选择权。

 

也懂得如何取悦自己。

 

她隐居上海时,家中富丽堂皇,她像个女王一样,穿梭在自己的奢华宫殿里。

 

去美国旅行,租住最豪华的酒店,一住就是半年。

 

她游历世界,她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

 

她把在国外的见闻写成游记《欧美漫游录》,先后在北京和上海的报纸连载。

 

……

 

她的人生是动态前进的,她并不留恋某个固定的IP,而是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不活在名声,不留恋IP的人,才能活得恣意妄为与淋漓尽致。

 

吕碧城和秋瑾并称为民国“女子双侠”。

 

实际,她和秋瑾的风格却截然不同。同是争取妇女地位,秋瑾主张革命,吕碧城主张教育。

 

秋瑾主张他救, 吕碧城主张自救。

 

秋瑾爱着男装,且常模仿男子的行为;

 

吕碧城爱女装,并大方展示女性独特的魅力。柯勒律说,伟大的脑子是雌雄同体的。

 

对于吕碧城来说,她并不想将自己变成男人。

 

而是以独立铿锵的姿态,用双性思维闯荡江湖。这使得她的行为女性化,思维男性化。

 

行为女性化,首先表现在爱美上面。

 

她喜欢漂亮新潮的衣服装饰,每次出门赴宴,都会穿上不同的华衣,活色生香。

 

她喜欢跳舞,也教人跳舞,在舞池摇曳生姿。

 

吕碧城有一张照片,装扮前卫,她头戴翠羽,身穿黑纱裙,腰际以下镶满孔雀翎。

 

犹如华丽女王,摇曳着长长的孔雀羽毛。

 

她如此爱美 ,常常用女性的细腻思维把自己装扮的美丽动人,因此常常登上时尚杂志的封面。

 

苏雪林曾说自己从某杂志上剪下她的一幅玉照。

 

轻薄的舞裳,胸前和腰以下全绣着孔雀翎,她称赞吕碧城美若天仙。

 

然而,英敛之却看不惯她这种装扮。

 

他在《大公报》上撰文说,这种穿着不东不西,不中不外,打扮妖艳,不耐看。

 

到底带着男性居高临下的视角。

 

当 “有思想的才女”变成脱缰的野马时,他们hold不住了,便又是批判又是讽刺。

 

可她是又美又强大的吕碧城啊,她立即在《津报》上发表文章,反唇相讥。

 

洋洋千字,辩得英敛之哑口无言。

 

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这样一个有思想的“妖艳贱货”又有什么样的男人HOLD住呢。

 

其实她要求不算高。

 

就如当下文艺女青年的择偶观:“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

 

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

 

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

 

简而言之,她不在乎有没有钱,也不在乎有没有家势,唯一的要求是:精神上需要契合。

 

可这唯一的要求,却往往是最难得的。

 

终其一生,她拒绝了许多世俗意义上的“金龟婿”,包括总统之子。

 

不凑合,不将就。

 

对于颇有才名模样又俊俏的袁克文,她说:“袁属公子哥儿,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

 

妻妾成群的袁克文,自然是被她排除的。

 

那么,就没有能入她眼的男人吗?

 

也是有的,只是遇到的时间不对,她说:“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

 

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

 

对于男人,她要的不是填补空虚,因为她不空虚, 她有自己热爱的事业。

 

有独立的经济基础,有自己的交际圈。

 

她需要一个能在茫茫人海中听懂彼此心意的灵魂契合者。

 

宁缺毋滥,绝不将就。

 

她的硬气和骄傲,让她在剩女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了真正的“黄金剩女”。

 

又因为她太瞩目,她写文,作词,从政,经商,留洋,事必成功。

 

都为业之翘楚。

 

满身光华,经她这一剩,便剩成了“珠穆朗玛峰”式的里程碑人物。

 

5岁吟诗,12岁作词;

 

21岁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编辑;

 

25岁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29岁,被聘为总统府秘书;

 

以文辞彰显于世,以才华惊艳时代,她雅独步、叱咤风云跨界文学、政治二界。

 

这段话概括了吕碧城的前半生。

 

后半生,她却选择与青灯古佛相伴。47岁时,吕碧城选择正式出家为尼,法号宝莲。

 

弱水三千里沉浮过后。

 

她选择把一身缁衣、红尘放下;从此世间再无吕碧城,宝莲法师向我们翩翩走来。

 

粗茶淡饭,写下了大量参禅论佛的诗词。

 

1943年,吕碧城写下了最后一首诗:“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

 

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

 

1月24日,六十一岁的吕碧城病逝于香港。

 

她将全部财产二十余万港元布施于佛寺并留下遗嘱:“遗体火化,把骨灰和入面粉为小丸。

 

抛入海中,供鱼吞食。”

 

连人生的收捎都这么干脆利落与特立独行。

 

这就是吕碧城。

 

她的一辈子,明明见证了时代的烽烟,明明捕捉到了时代的浪潮。

 

可又始终活在自己的节奏里。

 

大清朝灭亡了,她还是她;北洋政府垮台了,她还是她。

 

如今,跨越历史的长河,她还是她。

 

还是那个穿孔雀服穿出女王范、写词写出“李清照”范、当校长当出“女权先锋范”。

 

就连当剩女也要剩成“珠穆朗玛峰”式的吕碧城。

 

最高级的剩,就是站在岁月长河里看,还是那么熠熠生辉,还是那么空前绝后。

 

背景音乐-谢葳葳《温馨》《感动》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