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一生都在寻找爱,可我们理解爱的真正含义,并懂得如何去爱吗?下一周,365读书将要和您共读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著作《无声告白》。邀您欣赏共读预告: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请给家人一个拥抱。

曾经看到过一组漫画,一个孩子在草地上玩,迟迟不肯回家,爸爸找过来的时候。

他请求道:天快要黑了,怪物马上就会出来了,让我在这里等他吧。

无声告白: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请给家人一个拥抱

爸爸说:世界上是不可能有怪物的,快回去吃饭。

他拉起孩子的手就走,孩子一步三回头,就在那时,草丛里出现了一个怪物影子,对着孩子做了一个告别的手势。不记得是谁画的了,也不记得标题了。

365读书

唯一记得的,是对那个小孩不被理解的感同身受,是最后怪物出现带给心灵的触动,幸好画这组画的人,他是理解孩子的,可是手拉着手走在一起的亲人,彼此相爱,却不一定懂得。

就象《无声告白》里的莉迪亚一家人。www.lz16.cn

享誉欧美文坛的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用六年时间完成了《无声告白》的创作。

小说着眼于大社会中的小家庭,又通过小家庭的生活日常,折射出种族、性别、文化等等诸多社会问题,令这些问题显得更直观,更接地气。

故事中的父亲詹姆斯,是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因为种族不同受到了各种歧视。

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成为一个合群的普通人,当他与美国女孩玛丽琳相爱时,他以为整个美国社会向他敞开了怀抱。

玛丽琳一心想当医生,却在学习中老是遭到性别歧视,后来又阴差阳错成为了家庭主妇。这样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正是悲剧的开始,他们将无力实现的愿望,转嫁到了二女儿莉迪亚身上。

莉迪亚看上去很喜欢这些安排,实际内心却是痛苦不堪,在种种因素的推动下,最终走向了毁灭。

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得小说一出版就广受欢迎,成为2014年度极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不仅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亚马逊等数十家网站评选第一名。

《纽约时报书评》对《无声告白》非常赞赏: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讲述过这类故事。

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美国亚马逊网站更是毫不掩饰地称赞:

《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

这本书就是好得这么极致!深情力透纸背,刺痛你心,用词精准而克制,文风温婉而细腻。

莉迪亚的离去,表面看来,是父母的控制,是兄妹的疏离,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种族的隔离。它的阴影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时时露出狰狞的面目,让每个人都陷入难以自拔的心理怪圈。

而这样幽暗的心理,让原本应该相爱的一家人,各自活在孤独中。

本周,我将分七个主题,来带领大家共读《无声告白》随着作者的视角,一步一步走进莉迪亚及其家人的生活,在每个人孤独又压抑的内心世界里,慢慢读懂这个家庭的创伤。

第一个主题: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家人吗?(一章)

第二个主题:受伤的灵魂相遇,缔结了不合群的家庭(二、三章)

第三个主题:懦弱的父亲与不负责任的丈夫(四、五章)

第四个主题:漠视与控制,忍耐与承受,畸形的亲子关系(六、七章)

第五个主题:哥哥即将离开,父亲有暧昧,让莉迪亚近乎崩溃(八、九章)

第六个主题:争吵之后的醒悟(十章)

第七个主题:莉迪亚的告白,终于被家人听懂了(十一、十二章)

比起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无声告白”其实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字本来的意思:那些我从来没有告诉你的事情。因为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莉迪亚一直被父母误解,内斯和汉娜总是被父母忽略。

就连詹姆斯和玛丽琳两个人,也从来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内心。

而这些没有说出来的苦,似乎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苦,那些软弱和恐惧,愤怒和伤心,被歧视和被误解,对爱的期望,对个人价值被认同的渴望,无一不是我们自己的真实写照。

最后我们遍体鳞伤,却不知道如何疗伤,我们的心碎了,却不知道如何缝补,于是沉默成了我们永恒的外衣,我们象孤岛一样,活在这个热闹的世界。

莉迪亚终于醒悟了,她看懂了自己,也理解了家人,她用特殊的方式。

向家人,也向这个世界作了无声的告白。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家人也理解了她的选择,尝试着彼此和解,并将在彼此的扶持下好好活下去。

愿读到这个故事的你,在面对至爱的人时,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主动,多一点坦诚。

也许生活从来不那么美好,但我们至少,能给家人一个拥抱。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