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焦虑,整体的物化,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改变,如何重拾我们的信仰,幸福的做自己。新的一周,365读书就和您一起共读蒋勋的《生活十讲》

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生活十讲:找回生活的信仰 – 蒋勋

这句话印在《生活十讲》的自序之前,在这到处都是攀比的社会中,是一道清流。初识蒋勋,是在读了他的《蒋勋说唐诗》之时,当时觉得他从另一方面解读了唐诗。

365读书

当时我以为他是个严谨的学者。后来了解了他之后,发现他是一个细腻的人。

他曾说:“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从一九七二年到法国留学开始,走遍了世界。

于是就有了孤独六讲,创造了蒋勋自己的孤独美学。

再后来,蒋勋又去解读他心目中的红楼梦。他坚持不出任台湾文化局长,只想做他自己。他一辈子都在讲苏东坡的江城子,赏苏东坡的“寒食帖”为出生日期与苏东坡是同一天而感到震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在电台主持节目,把每周接触到的社会现象作为话题。

于是就有了这本《生话十讲》。

《生活十讲》分为十讲67篇文章,蒋勋深度剖析社会的物化现象,对现在的教育制度,现在价值的单一化等提出了向新价值、新伦理、新信仰等转变的想法。

他觉得知识不是智慧,也转变不了智慧。

当我们觉得够了的时候,不再攀比时,才能够得到内心的满足。

对社会物化现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墨子提出“兼爱非攻”老子让大家不要过分贪图感官刺激,墨子让大家互爱互利。

而蒋勋认为物质和人文需要平衡。当我们拥有一个物质,要问问自己拥有这个物质快乐吗?拥有了这个物质是不是有安全感?我们买房是因为我们需要房子,而不是买这个房子能升值。

巴金在文章《灯》中说过:“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衣食住行只是我们必需的生活资料,如果过度追求这些,那会导致整个社会价值的单一化,那很危险。

那该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信仰。蒋勋认为信仰最大价值在于实践。要把信仰导回心灵。

当然,蒋勋说的信仰并不是宗教,只要是你想要依托的事物,都可以是你的信仰。

老子的信仰是婴孩,老百姓的信仰是祖先。

信仰中的反省、思辨、实践,都会给我们带来力量。张国荣曾经说:“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在这个物质富足的时代,我们可不可以做回自我?

蒋勋在新官学这篇里反对了“伟光正”他觉得要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个性,有理性。

也要有感性,这才是一个多元化的人。

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只看重了分数,只是教了同样的价值观,这是不对的。

讲回文学,我们以前都认为一定要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共情的文章,而蒋勋却在《生活十讲》否定了这个说法,他认为文学就是一种疏离,要把自己从中分离,才能产生文学。

要作为旁观者来看待一切事物。www.lz16.cn

要不然只能写出“爸爸走了,我很难过”或者“你的包怎么那么乱”之类的文字。

对于爱情,古今中外,有很多爱情故事或者诗文传下来。

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茱丽叶,像“山无棱、水无绝,乃敢与君绝!”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而蒋勋把爱情又升华了一步,认为爱情并不是狭义的,可以爱人的同时。

也有同事的爱、友情的爱,亲情的爱。

我在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大律师曾经来我们学校演讲,他说:“我们不要把爱情这两个字只限于男女之间,爱情这个词很宽泛,爱国之情也是爱情,爱父母之情也是爱情。”

当时我们只觉得“哇,还能这样理解?”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太狭义了。

美好的人生,是有富足的物质,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爱情,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的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需要追求思想上的富足。

生活十讲:找回生活的信仰 – 蒋勋

本周的共读,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共读台湾作家蒋勋的《生活十讲》这本书。

本书共分为七天解读

第一部分:《人要多元化,不要制化》

第二部分:《伟大OR平凡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第三部分:《信仰的力量》

第四部分:《神话是创造力和文学力的源泉》

第五部分:《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第六部分:《我们要为爱找一个出口》

第七部分:《民以食为天》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