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和优秀的人到底差在哪里?为什么同样的逆境,有些人就能越挫越勇,而有些人就只会枉自嗟叹、萎靡不振?如果说能力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重要因素,那么决定能力的又到底是什么?

比能力差距更致命的,是你的内驱系统!- 赵晓璃

今天的这篇文章,试图向你揭示能力背后的根源性因素;

或许早日明白这一点,越能让你发现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中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普通人和牛人之间,到底差在哪里?

最近这段时间,我把之前做过的咨询案例进行了一些比对分析及复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那就是:即便两个条件起点差不多的人,最后呈现出的道路却千差万别。

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困惑,那就是看似起点一样资质相同的两个人,为何在步入职场之后,会呈现出不同的成长轨迹直至拉开巨大的差异?或许你会说,这是能力不同导致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巨大的能力差异?

又是什么导致了每个人在面对他人评价、自身不足、遭遇困境时千差万别的表现?

你真的足够了解你自己吗?

如果在职场中实现飞速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呢?

这一切,都要从一样东西说起,那就是“内驱系统”。“内驱系统”这个概念是我从近千例职业咨询案例总结分析提炼而来,根据我的经验,它是能力的深层根源,包含三个部分:根基、引擎和燃料。

内驱系统之解构:带你发现你自己

1、内驱系统之根基:渴望

想要实现人生价值,首先就要从内驱系统的根基说起——“渴望”。

什么是“渴望”?

说白了就是让你一直坚持至今的深层动力源。

注意,“渴望”并不等同于“欲望”。

比如很多人挂在嘴边的就是“我渴望赚钱。”但事实上呢?赚钱只是表层的欲望,深层的东西往往不是这个。想要了解真实的渴望,我们不妨刨根问底问下去,往往就能找到那个深层的动力源。

例如——

A:“如果你赚到了足够的钱,你会去做什么呢?”

B:“我会周游世界。”

A:“然后呢?”

B:“我想把经历过的风土人情记录下来,做个像徐霞客那样的人。

让更多的人见识到这个世界的美景。”

上述对话中,你会发现当B谈及自己赚到了足够的钱之后,TA最想做的是环游世界。

而不是继续赚钱。

事实上,钱在这个世界中只是一种实现梦想的手段——

很少有人以赚钱本身为乐趣,因为赚更多钱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边际效益;

一旦我们真的赚到了足够多的钱,通常就会做点想做的事。

这才触及到深层的渴望。

我们再来看A和B刚才的对话,你会发现在B的内心深处,TA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来源于探索与冒险、被认可被关注,以及蓬勃的生命力——这才是最深层的渴望,也是内驱力的根基。

我们对B的情况一无所知,但从B的谈话中不难得知:B在现实的工作或生活中多半是很难感受到意义和价值的,平时也很少获得他人的关注或认可,陷入工作的繁琐与枯燥里,很难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因此,对B而言,与其守着一份鸡肋一般的工作混口饭吃,非常痛苦还赚不到钱,倒不如从渴望层面出发,找到能对社会产生正面收益的岗位或工作,反而更容易赚到钱。

比如旅行体验师的工作就可以满足B的需求:这份工作完全可以满足B探索世界的渴望,也能够焕发出生命力,并且做好了收入也不低。那么问题在于,B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旅行体验师呢?

答案恰恰在于,一个人对这份渴望的渴求程度越深,就越可能无限接近梦想。

或许到这里,你会产生一个新的疑问,那就是:不是说好的岗位与能力相匹配才可以吗?

但是我们的B只有这个渴望,没有能力或能力不够可行吗?

内驱系统之引擎:思维方式

是什么让我们在产生念头之后选择等待还是行动?关键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继续用B进行进一步阐释和说明。如果B发觉到了自己深层的渴望,那么接下来能引发行动的这架引擎,就是TA的思维方式:

1、直奔主题,想尽办法寻找旅行体验师的工作,主动争取机会,遇到不会的再想办法学习或解决——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的人从来不惧怕失败,因为他们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足,他们从来不会认为缺点与不足是可耻的,他们会接受自己的不足并认为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面对他人评价,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当前的成绩和成就的评估。

只能表示如今的你处在什么位置。

并不能决定未来你能达到怎样的高度,一个人的早期表现不能告诉你有关这个人的一切才能及未来。

2、惧怕失败、担心被人嘲笑,迟迟不肯行动,感觉自己不擅长和人聊天,生怕这个职业做不好,不敢尝试,继续劝说自己停留在原地,死死苦守一份半死不活的工作和一份死工资——

这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励志语录网:www.lz16.cn)

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人一辈子庸庸碌碌,都是因为这种思维模式导致的。

固定型的思维模式,相信人的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不相信努力的意义,因为在他们眼中,努力是有缺陷和不足的人才会去做的,他们甚至嘲笑努力,人生努力是能力低下的表现。

失败对这类思维的人是致命的,如果遭遇失败。

他们会把一次失败的经历转变为一种身份(我是个失败者)这种人一旦被击垮,就是永久性创伤。

而对于他人的批评,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冒犯与指摘。

每一次挫折都在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容易一蹶不振。

因此,是否能正视自身弱点,以及如何争取对待批评,甚至遇事容易推给他人或环境还是向内自省,决定了我们是否能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能够决定这一步的,恰恰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

内驱系统之燃料:热爱

我们继续B的例子。假设B找到了内驱系统的根基(喜欢冒险与探索,渴望被认可与关注,想要绽放生命力),并发现了现实中可以从事的职业旅行体验师;

同时B又是成长型思维的人,终于决定要踏出这第一步了,那么,真的能如愿以偿吗?

这就涉及到内驱系统的燃料问题——热爱。

什么是热爱?被誉为“中关村第一才女”的梁宁说过这么一句话,那就是:“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兴趣所在。”那么,如何判断B是真的热爱旅行,还只是出于对现实的逃避呢?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一个概念,叫做“兴趣三阶段。”

如果B去外面旅行多半是喜欢吃吃喝喝,这种兴趣尚且停留在最初级的感官兴趣阶段:它来得快去得快,多变而不稳定,不具备热爱的要素,也很难预计能维持多久——

说不定哪一天,B玩了几个地方之后突然就厌倦了,也许TA会无比懊恼当初裸辞的决定和冲动。

如此一来,即便B应聘成为旅行体验师,由于TA并不是真的热爱旅行。

也很容易三分钟热度,无疾而终。

想要检验B是否真的热爱旅行,还需要看B接下来的行动。

如果B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发进行短途旅行,并且开始琢磨如何拍照、写文、拍视频、修片、剪片.......

这个时候B已经进入到了“自觉兴趣”层面。“自觉兴趣”与“感官兴趣”不同的是,“自觉兴趣”加入了思考和学习:B开始在各大旅行网站上分析首页精华帖,买了一部单反相机,甚至购买了一套视频教程反复琢磨,第一张照片拍的比例不对,重新拍;第一遍视频做的不流畅,重新做......

当B投入的时间越多,甚至有一天,TA发在某网站上的旅行帖被置顶加精了,这才赫然发现,自己私底下摸索了好几年,早就超过了一万个小时!

这个时候,B的“自觉兴趣”变成了“志趣”:TA向人说起梦想时更有底气了,有好几篇被加精置顶的旅行帖为证,甚至还会有拿得出手的作品集了。

此时的B再去应聘旅行体验师这份职业,基本上可以说是十拿九稳了。

而唯有进阶到“志趣”层面的兴趣,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热爱”:它是你心心念念难以割舍的那样东西,是你茶不思饭不想做梦都在琢磨的那样东西,是你一天不做浑身就不自在的那样东西......

这样东西就是热爱:它让你痛并快乐着,同时带领着你“自学成才”,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什么造成了能力的千差万别?

如果有一天,B真的成为了一名旅行体验师:TA学会了如何和不同的人相处、拍的一手好照片、修的一手好图、做的一手好视频、写的一手好文......

你认为TA的这些能力是从哪里来的?

想必读完这篇文章,你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没错,这一切的能力都是源于——内驱系统。

在这个内驱系统中,你的渴望是根基,你的思维方式是引擎,你的热爱是燃料。

想要了解一个人未来能走多远,不妨从TA的内驱系统着手分析;

想要知道自己为何深感能力匮乏,不妨反观一下内驱系统:看看是不是原有的内驱系统缺乏根基,或者是引擎陈旧,抑或是没有燃料了......

祝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内驱系统,完成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升级!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