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快了快速检测、紧急治疗、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发展。在2020年11月底举办的一次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公开表示。

陈启宇举例称,在疫情之下,核酸检测试剂是以周为单位研发诞生的。而疫苗则以全球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五大技术路线(腺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上同步推进。

“特别是,核酸疫苗得到了技术体系的全面验证,差不多在6~12个月的周期里,完成了从研发到上市的整个进程”,陈启宇指出,“这是创造纪录的”。新药研发的确是一个耗时耗资的庞大工程。《Natrue》提供的数据是:新药的研发成本大约是26亿美元,耗时约10年,成功率不到十分之一。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被称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本就备受关注的大健康产业,在疫情影响下也迎来大发展。

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用户消费行为的变化、政策的激励、投资人的加码等因素,大健康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以比亚迪、格力等为代表的制造业企业,也开始跨界大健康产业并大展拳脚。

“新冠疫情触发了人们内心底层的担忧,这使得疫苗、商业保险等角色更快介入到大健康产业的变革中”,在2020(第十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融贯电商董事长兼CEO姚晓菲称,“新冠疫情重新定义了大健康市场的容量和前景”。

创新药和创新疗法加速狂奔

就在2020年11月初,复星在全球的研发合作伙伴——辉瑞和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BioNTech合作研发的mRNA(核酸的一种)新冠疫苗,在三期临床试验的初步分析数据显示,有效率高达90%,远远高于FDA要求的50%以上即可获批上市。

2020年12月初,据英国政府官网称,已批准使用辉瑞和BioNTech的新冠疫苗。由此,全球首个新冠疫苗获批上市。紧接着,这款新冠疫苗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紧急使用授权。

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也传出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2月9日和13日,阿联酋和巴林先后通过了国药集团旗下新冠灭活疫苗的上市申请。

据澎湃新闻统计,截至12月4日,除了国药集团的上述疫苗,中国新冠疫苗研发梯队中,还有5款处于临床III期,3款处于临床II期,5款处于临床I期。

新冠疫情亦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其他疫苗。2020年4月底登陆上交所主板的万泰生物,如今市值约达880亿元。201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该公司的二价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注册申请,该药是首家获批的国产HPV疫苗。因此,当最近沃森生物拟以11.4亿元的“低价”,卖掉研发HPV疫苗的子公司——上海泽润32.6%的股权时,遭到了一众投资者的反对。

新冠疫情的暴发还让人们认识到,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健康的免疫系统对人们的生存至关重要。这使得免疫细胞治疗的概念再一次升温。

2017年,两种CAR-T细胞疗法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晚期B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两者都使用了自体免疫细胞来生产出一种CAR-T细胞,以对抗癌症。据了解,CAR-T细胞疗法在那些化疗和放疗都失败的晚期B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癌患者中的疗效超过80%。

当前,对抗新冠肺炎,科学家也尝试从免疫细胞疗法入手:例如利用NK免疫细胞天然的免疫杀伤能力,帮助机体抵御感染。

“如果我们问自己,未来十年最重要的赛道或者说最重要的技术进步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基因和细胞治疗。”博腾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居年丰直言。

互联网医疗迎来黄金时代

12月8日,京东健康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截至12月24日,其市值超过5238亿港元,是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同日,在港股上市的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市值也分别超过了3182亿港元和1025亿港元。

这些公司的高市值背后,新冠疫情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CEO王航的观点是,互联网医疗体现了调配全国各地医疗资源的作用。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汇集了全国不同地区的医生,他们可以在线服务疫情高发地区的患者需求。

在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行业也迎来了多重政策红利。比如2020年3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两部门曾发布《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可为参保人员在线开具电子处方,线下采取多种方式灵活配药,参保人员可享受医保支付待遇。

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日均在线问诊量近9万人次,达到2019年上半年日均在线问诊量的近六倍;平安好医生的在线医疗业务,在其所有业务板块中增速最快,营收约6.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7%。即便是互联网医疗业务占比较少的阿里健康,在2020财年的互联网医疗业务收入也同比增长221.1%,达到3842万元。

作为互联网医疗公司的营收大头,医药电商(在线购药)在疫情中更是迅猛发展。而受益于政策的开放,医药电商的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11月,国家药监局就《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允许有条件放开网售处方药。

“医院通过国家大力推行的药品带量采购政策,解决了老百姓的支付问题(降低药价)。而网售处方药可以看作民间版的院外带量采购,它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处方药从工厂到电商到用户的流通路径,降低了商家的药品流通成本,让商家得以让利给用户。”康复之家健康管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柏煜告诉《中国企业家》。

柏煜还透露,连锁药店要想盈利,毛利率一般要达到30%以上。但对于一家规模化的医药电商公司来说,毛利率达到20%就能盈利。“这10个点的差异,足以让更多的顾客流向医药电商”。

艾媒咨询行业分析师刘蕾蕾则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中国传统医疗健康行业供需不对称的问题由来已久,疫情是一个助推器,将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暴露,同时也加速了市场教育,强化了用户线上消费习惯,而政策红利为互联网医疗搭建了更加完善的软环境。政策和市场迎来共振,带动互联网医疗高速增长。

除了京东,阿里、平安,字节跳动、百度、美团等巨头也在紧抓疫情带来的互联网医疗红利。

制造企业跨界大健康

2020年1月31日凌晨,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公司高管群里下发军令:“作为强大制造业代表,比亚迪必须快速把口罩生产出来!”

此后,王传福亲自挂帅,带领12位副总裁和总经理,在10天内争分夺秒研制出第一台口罩生产机。又过了一个多月,比亚迪的口罩日产能达500万只,相当于此前全国产能的1/4。

从全球新能源汽车巨头,到全球产能最大的口罩工厂,比亚迪的身份转换堪称“神速”。这样的“神速”并非来自电影,而是疫情背景下的现实。

2020年2月初,随着《支持应对疫情紧缺物资增产增供的通知》《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等国家政策的出炉,各大企业纷纷站上抗疫一线。

“积极响应号召,坚决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战疫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国家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和王传福一样,面对疫情,家电龙头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也大力支持抗疫。3月9日,格力口罩正式开售。除了口罩,格力还研发了杀新冠病毒的空气净化器、体温检测仪、口罩生产设备、护目镜等防疫产品。

除了比亚迪和格力,今年以来,还有很多制造企业都涉足了大健康行业。比如,华为、李宁都在2020年3月增加了旗下公司的经营范围,新增医疗器械类业务。6月,快手公司跨界设立医疗器械销售公司。

不过,据《财经》报道,上述跨界大健康的制造企业中,除了华为一款腕部心电数据采集产品在2020年10月以医疗器械获批,其他公司暂无医疗器械产品上市,也不愿回应医疗话题。

疫情之前,各类企业跨界大健康的新闻就屡见不鲜。一些案例表明,大健康产业虽热,却没那么好做。

最为典型的跨界代表是地产商恒大。2020年8月,该公司旗下的恒大健康直接更名为恒大汽车。恒大健康原是一家综合大型健康产业集团,主要业务包括恒大养生谷、博鳌恒大国际医院、健康管理服务、颐养服务等。2018年,恒大健康通过入股贾跃亭创立的电动汽车公司FF,正式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此后,恒大健康陆续加大对汽车业务的布局。

曾高调入局却低调退出的地产商,还有万达。2019年年底,万达集团宣布与广州市黄埔区签订投资协议,双方拟在广州投资建设万达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该医院总投资约60亿元,占地约2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仅三个月后,万达便转让了这宗医疗用地,2.69亿元保证金因此打了水漂。

“大健康行业挺难做的。它有很强的政策监管,企业、产品与医生、病人的交互,也都和其它产业不太一样。”数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马春娥感慨。创立数坤科技之前,马春娥在IBM工作了10年。据马春娥透露,IBM布局了很多产业,但它在医疗领域的布局,远不如在金融、电信等领域的布局深入。

“布局大健康的前景是很好的,但要有一颗持久的心,并深刻理解这个行业,才能走得好、走得稳。”马春娥说。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