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们认识一件事物,会遵循发现——认识——怀疑——坚定的过程,而人们从认识自己到成就自己,却是一个更艰难的过程。与您分享书摘:你比你更精彩,选自余秋雨新书《雨夜短文》。

这个标题,是我对三个学生讲的话。他们一听,眼中有光。

同一个“你”字,用了两次,还让它们比在一起了。这似乎有语病,却病出了腔调。

第一个“你”是真正的你;第二个“你”是今天的你。

你比你更精彩

或者说,第一个“你”是失去的你;第二个“你”是捡得的你。

难道,真正的你,并不是今天的你?确实如此。

那么,他到哪里去了?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旨:让我们一起来找。

365读书

这个世界普遍近视,只承认既成事实。今天的你,是既成事实,因此被看成唯一的你,合理的你,无可取代的你。如果你自己也这样想,想得扬扬自得,那就陷入了一个思维泥潭。

因为按照这种逻辑,布满雾霾的早晨是唯一合理而且无可取代的早晨,砍伐严重的森林是唯一合理而且无可取代的森林,浑身油污的海鸥是唯一合理而且无可取代的海鸥。

于是,世界失去了初始图景,人类失去了赤子纯真,万物失去了天籁本性。而你,也就永远不再是一个美丽的早晨,一片茂盛的森林,一只健全的海鸥。

听起来,这好像是无可奈何的事,其实却是掩盖、自欺和背叛。

掩盖了自己,欺骗了自己,背叛了自己。

我自己真有这么好吗?很多人怀疑。答案是,比任何再大胆的想象都要好。甚至可以说,即使是那些你毕生敬仰的人格典型,在你自己身上也能找到一半以上的种子。

只不过后来可能受到外面气候的干扰,未能茁壮成长罢了。

我曾在《修行三阶》一书中写过,每个人在尚未接受教育的童年时代,就具备的善良天性。

即便在儿时,你曾经舍不得花蕊枯萎,花瓣脱落;你曾经舍不得蝴蝶离去,蜜蜂失踪;你曾经舍不得小猫跌跤,老牛蹒跚;你曾经舍不得枫叶满地,晚霞褪去。

即便在儿时,你喜欢看阿姨们花衣缤纷,你喜欢看叔叔们光膀挑担;你不忍听小孩子因饿而哭,你不忍听老人家因病而泣。这一切,谁也没有教过你,你所依凭的,只是瞬间直觉。

正是这种瞬间直觉,泄露了你的善良天性。

待到长大之后,你在重重社会规范的指引下学会了无数套路,于是天籁渐失,童真渐远,心肠渐硬。

有时,甚至还会铁石心肠,干下一些事情。时间一长,你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储备着足够的善良天性。深夜扪心,觉得还有储备,却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奉献出来。

这就是说,人人都有伟大基因,却被岁月偷盗了。

这些出现在岁月中的盗贼,却有温和的外貌,诚恳的声音,堂皇的理由。

可能是生存的需要,可能是长辈的灌输,可能是周围的诱惑,可能是潮流的撺掇,可能是为了成功,可能是为了免输,可能是为了脸面,可能是为了炫耀。

结果,遭受了一轮又一轮的抢劫,丢失了与生俱来的纯贞和高贵。

剩下的,只能是平庸。也许,还夹带着邪恶。简单说来,人虽活着,却是毁了。看上去活得像模像样、有名有目、有腔有调,却成了街市间无聊的一员。

何谓无聊?事事趋同,事事比照,事事躲闪,事事苦恼。

可悲的是,伟大基因的被偷盗,基本上属于“监守自盗”。偷盗者,主要是自己。

因此,陷于平庸和无聊,是咎由自取。现在的自己,不是真正的你,而是你从路边捡得的,拼凑的,粘合的。要找回真正的自己,有点难,但是也有一个“秘方”上面写着六个字:你比你更精彩。

必须确信,人人心中都具有善良天性。

孟子把它说成是“恻隐之心”王阳明把它说成是“良知”西方哲学家把它说成是“先天的道德本能”他们都表达了近似于孟子的说法。

这种天性“人皆有之”、“唯人有之”、“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那么,你也就不必在家教、名校、智商等问题上跟自己过不去了,因为他们说了,一个人最重要的善良天性,与教学无关,与思虑无关。

可惜,我们总是把重要和不重要,彻底颠倒。

要说明这种颠倒并不容易,但是每个上了年纪的人,心中总会储存一些记忆。几十年来,我和妻子承蒙大家信任,为无数家长帮着“鉴视”他们子女可能结婚的对象。

甚至直接受邀于少男少女本人。

我们长期在上海戏剧学院招生、任教,又一再担任世界中华小姐选美的评审委员,因此对于年轻人的外貌、学历、口才、机敏等,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判别,但这并不重要。

我们被要求“鉴视”的核心,就是善良与否。

有的年轻人,我们很快就喜欢上了,有的则相反。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感受几乎没有错过。长久恩爱、广受赞誉的,总是以善良为第一原因,无一例外。

除此之外,我们一生不知结识过多少高官、富豪、学霸,这些名人各自有过不小的辉煌,但是到了沉静之年,他们留存友情的深度,他们各处宅院的冷暖,却天差地别。

仔细追索差别的最初界限和最后界限,都在于人品,都在于天性,都在于善良的成色。与这条最后界线相比,官阶、身价、学问,都退居到不值一提的角落。

我曾经回忆,一位副教授通过大量贬低竞争者的办法终于成了正教授,却人所共鄙,而与他同年同月出生的一位门房管理员虽然没有什么学历却成了全校师生最喜爱的人物。

那位教授成天郁郁寡欢,而这位管理员则成天笑逐颜开。

教师们记得,早在“文革”灾难时期,校园成了阶级斗争的炼狱,所有的受害者每天清晨上班时遇到的最早一声问候和每天傍晚下班时遇到的最后一个笑容,都出自这位门房管理员。

他凭着一个人的善良天性,削减了一个单位所蒙受的时代性灾难。

结果,岁月有情,还给他一个被感念包围的温馨晚年。

我曾经回忆,很多年前发生过一次“京派”和“海派” 的学术争论,我组织双方代表在上海正面研讨。一天中午研讨会暂歇,代表们站在路口等红绿灯,突然看见一位中年妇女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

京派,的首席代表一个箭步冲上去救助,其他代表也跟着张罗,唯有“海派”的首席代表完全视而不见,只在路边仰首抽烟。下午,研讨会风向大转,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到了“京派”一边。

那位仰首抽烟的学者,从此退出社会视线,直到今天。

……

无数事实给了我一个结论:人间纷纷,千姿百态,但是,最稳定的光彩、最广泛的信任、最安全的选择、最难言的嘱托,永远只会交给善良。善良,是人类生存的最后一道护栏,最后一个理由。

——至此,我大致已经说清,为什么善良天性最为重要了。

据我长期观察,如此珍贵的善良天性被渐渐冷落,被悄悄偷走,被监守自盗,总有很多借口。每一个借口都声称受到了无法推卸的压力。其中说得最多的,是生活的压力,他人的压力。

人们似乎在这些压力下,很难顾及善良了。或者说,不知道该把善良安置在 何处了。

你看,为了生活的压力,必须与别人竞争,必须把他们打败;

在竞争和打斗中,对方的一切又全都成了自己的压力,而对方又那么多,层出不穷……

这就是年轻人踏进的人生。我必须说,从一开始就走岔了。

所谓生活的压力,绝大多数被严重夸大。年轻人的所谓生活压力,全是东张西望、左右顾盼的结果。

其实,生而为人,立足大地,青春在握,即便是艰难困苦,也能享受阳光、清风。

我的岳父、岳母在灾难中遭受迫害,生怕子女们看到长辈受苦而心生仇恨,就把年幼的子女送到一个陌生的村庄躲避,其中就包括五岁的女儿马兰,我未来的妻子。

妻子对这恐怖童年的感受,是庄稼、野花、小河、游玩,一片快乐。

我的整个青年时代更是在极度贫困和无比辛劳中度过,却总是无思无虑,埋头苦干。没有攀比,没有追求,没有竞争,没有觊觎,没有嫉妒,才松松爽爽地越过高低不平的路,快快乐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这样,反而容易取得成绩。

我妻子在毫无争议的情况下被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授予“亚洲最佳艺术家终身成就奖”而我则被海外权威出版机构授予“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支笔”大奖。

此间奥秘何在?lz16.cn

在于我们从未为竞争而耗费过时间,从未为输赢搞坏过心情,一直保持着对世界的惊喜和赞美。

我想以我们夫妻的经历证明,上苍给了我们生命,其实也就给了我们全部。生命本身能够创造一切,包括创造一路艰难,以及克服艰难的能力。

因此不必去与别人的生命对峙。别人的生命也已经拥有自己的全部,各自的全部就是各自的独立。真正独立的生命必定会互相欣赏,并在独立和欣赏中多姿多彩。

这就像山间一棵树,既然已经长出了树苗,自然会一天天长大,不必守护过度,警惕过度。何时来了风,何时来了雨,乍一看好像是对手,是敌人,其实都不是,而是自身成长的帮手和见证;

近处长了花,边上长了草,乍一看好像是竞争,是抢位,其实都不是,而是这个山角美景的组合者、共建者。有了这番心怀,善良的天性只会逐日加固而增益,而不会在担惊受怕中逐渐流失。

经过漫长岁月,仍能保持善良天性,那就是生命的最高精彩。

生命的精彩,除了善良,还应该包括能力吧?

很多人说,自己智力和能力都不够强健,因此无法抵达生命的精彩。

以我多年观察,很多人对自己智力和能力的负面判断,往往起自于通行标准、统一标准、外力标准的入侵。这些标准一入侵,有绘画天赋的孩子不会画画了,有歌唱天赋的孩子不会唱歌了。

有构思能力的孩子不会作文了……

这还只是在说孩子,其实当这些孩子长大后更是这样,因为标准越来越密集,入侵越来越频繁。

自己因为不合标准而备受奚落,开始可能会犟几下,但标准如此强大,渐渐由自信、自问而陷入自疑、自卑。于是,生命深处的创造潜能遭受一次次打击,时间一长,真的不会创造了。

别人和自己,也都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了。

因此,是通行标准剥夺了我们。人的创造力只能爆发于创造过程之中,展现在创造过程之后,而通行标准却制订于创造过程之前,这在时间顺序上就限制了创造。

而且,创造力总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出现的,而通行标准却只是着意整体,无视个体。

因此常常将创造的第一道微弱光亮扑灭。

作为现代社会一员,通行标准当然也需要了解,需要熟悉。这里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是越过通行标准开启自己,还是越过自己皈附通行标准?

一般说来,杰出人物会靠近前者,普通人物会靠近后者。其实这也是一种因果互旋,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靠近前者,普通之所以普通是因为靠近后者。

人类社会要安定,会更多地依赖通行标准;但是如果要精彩,那就相反了。

安定,需要减少精彩;精彩,需要超越安定。

这需要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了。说来说去,你确实比想象的精彩。

如果你将信将疑,我还会提供大量证明。

你迷上了一本书、一首歌、一幅画、一部电影,心里在崇拜那位作家,那位歌手,那位画家,那位导演,崇拜得很深很深。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天下那么多书,那么多歌,那么多画,那么多电影。

你为什么独独会着迷这一本、这一首、这一幅、这一部?

答案是:你与这些艺术家的审美心理高度重合。

有一种潜在的文化基因,使你们在瞬间打通了心灵秘径,暗通款曲。

这种审美心理、文化基因、心灵秘径,为什么粘合得如此紧密,使你难以割舍?因为此间一半属于你自身。你痴迷作品,是因为蓦然发现了自己的灵魂。

所以,我作为《观众心理学》的作者一再论述:读书,就是读自己;听歌,就是听自己;赏画,就是赏自己;看电影,就是在黑暗中看自己。至少,是部分自己。

那么,你在艺术欣赏场合不应该仅仅是崇拜了,而更应该是“自认”承认眼前出现的美学奇迹,属于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要稍有条件,你也能投入创造,只要冲破一些障碍就行。

我在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期间,日常要做的事,是与教师们一起告诉那些刚刚中学毕业的毛孩子,只要排除障碍,你就能释放出扮演唐代公主、法国骑士的天赋,展示出营造古典场景、恐怖空间的能力。

事实证明,他们都在最短的时间做到了。在这最短的时间之前,他们与你们没有区别。

这,就是你能成为艺术家的雄辩证明。其实你也能成为别的许多家,每一种家都做得非常精彩。

我想,说到这里,不需要别的证明了,你的内心已在证明。

那就接受我的这句话吧:你比你更精彩。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