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内心真正渴望改变,并且拥有自我觉察的能力,人格是可以改变和成长的。

 

你是不是这样的人,或者说,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每份工作都觉得不满,于是总是不停地换工作;每场恋爱都烂尾收场,于是总是不停地换男/女朋友;

人格不成长,逃到哪里都是监狱 – 杨思远

一遇见什么不顺心的事儿,就想着要请假出去走走……

 

这些人看似在通过选择,努力地掌控命运。

 

然后希望换一个工作、一个人,或者一个环境之后,就能迎来彻底明亮的人生。

 

可最终,却遗憾地发现。

 

黑暗总是在一个又一个的“下一次”里悄悄地等着自己。

 

时间久了,他们甚至会愤慨:“为什么我如此努力,还总是换来这么差的结局?”

 

其实,他们不清楚的是:那些看似努力的主动选择。

 

本质上都是被迫逃离,而自己的人格没有成长,无论逃往哪里,终究都还是自设的监狱。

 

你逃避的不是外界,是自我

 

阿力是我的一位朋友,男性,40岁出头。

 

上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我们谈论的主要话题是他和现女友交往中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

 

聊天方式是他说我听;

 

而上上一次见面,大概和这次聊天时隔半年,我们聊天的主要内容是他和前女友的交往。

 

在认识阿力这七年中。

 

我见过他四位女朋友,还听说过若干位我没有见过的女朋友。

 

在这些女朋友当中。

 

阿力交往最长的一位是一年零二个月。

 

其他的女朋友大多数都是几个月就分手了,而且几乎每一次,都是他主动提出分手。

 

在外人看来,阿力简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渣男”、“混蛋”但实际情况却是。

 

他对每一段感情,都是很认真地去看待,去开始。

 

只是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每段感情,总是走着走着就无疾而终。

 

更要命的是,为什么总是他主动选择离开,他说自己为此感到很内疚。

 

为什么在感情世界里,阿力一直在逃跑?

 

我想你已经猜到一部分答案了,没错,他出生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

 

阿力的母亲是一个纺织厂的女工,性格有些急躁和暴烈,在阿力的记忆里。

 

母亲从小就总是骂他。

 

贪玩、不爱学习、起床晚了等各种小事儿,都能让阿力遭遇一阵疾风骤雨般的谩骂。

 

阿力说他从来没有把母亲与“温柔”或者“爱”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阿力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

 

但是却也是很固执,从来不谦让他的母亲,所以家里也经常是硝烟弥漫,战争四起。

 

你能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感受吗?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儿,早上起来就迎来母亲劈头盖脸的一顿骂;

 

晚上放学回到家,又看见自己的父母在激烈地大吵大闹。

 

如果你是这样一个小男孩,你会怎么办?

 

想逃离,对不对?

 

逃开这样一个冰冷的、战乱的、分裂而又破碎的家。

 

在逃离的路上,你是不是会想:“如果我有一个爱我的、会拥抱我的妈妈该多好;

 

如果我的父母也像其他小朋友家里那么和谐该多好……”

 

这就是小时候阿力的感受:一方面,他很渴望爱,渴望来自母亲的爱、家庭的爱;

 

可另一方面,他又在现实生活中接到来自母亲和家庭的攻击。

 

他感受到恐惧、受伤、难过、害怕……

 

心理学上把阿力这种矛盾的内心感受,称为“矛盾型(反抗型)依恋关系模式”。

 

这种依恋模型,伴随着阿力长大,然后如影随形地被他复制在其他的亲密关系之中。

 

因为很渴望爱,所以他总是充满期待地与异性建立恋爱的关系。

 

但是,只要距离拉得太近。

 

对方稍微让他感受到一些不适,小时候被攻击的创伤就会被唤醒。

 

为了避免重新感受童年那种恐惧、难受等负面情绪。

 

他就会主动选择逃离。

 

这种渴望爱又害怕受伤害的感受,就是阿力给自己内心建造的一座监狱。

 

无论他怎么逃,怎么换女朋友。

 

他都无法摆脱这座监狱对他的囚禁。

 

逃避型的人格监狱,是如何炼成的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监狱之中。

 

文化,是一种监狱;

 

制度,也是一种监狱。但是无论是文化,还是制度。

 

我们都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或者时代的变迁,而冲破这些监狱对我们的束缚。

 

唯有一种监狱,我们很难摆脱,它就是人格监狱。

 

我们常常说人格,可是人格到底是什么呢?教科书上说,人格,是人的性格和气质的总和。

 

我更愿意用类比的方式来解释人格:如果说人是一台精密仪器的话。

 

人格就是这台机器的芯片。

 

它决定了这个人如何思考、如果表达、如何防御等等。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学家克莱因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早在TA还是婴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逃避型人格的形成过程。

 

我们接下来,将展开一个情境体验。

 

假想一下,你现在是一个2、3个月大的婴儿,此刻正在躺在摇篮里午睡。

 

这时候,隔壁邻居因为有人结婚或者做寿宴。

 

鞭炮声四起。(励志语录网:www.lz16.cn)

 

你被这鞭炮声惊醒,并且感到很害怕。

 

然后就哇哇大哭起来,你在用哭声表达你的情感需求:我很害怕,妈妈快来保护一下我。

 

可是你的母亲正在被她追的热播剧吸引。

 

听到你的哭声,她有点不情愿,甚至愤怒,不得不站起来去看看摇篮里的你是怎么回事儿。

 

她一边轻晃了几下摇篮。

 

一边指责你:“怎么这么爱哭!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好带,你怎么这么难带啊!”

 

你从母亲的情绪中,感受到了她对你的指责和愤怒。

 

于是,你开始自责:“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到底哪里不好?让妈妈如此愤怒?”

 

同时你也感受到害怕,你觉得在你下一次感到恐惧的时候。

 

妈妈很可能因为愤怒就不来帮你了……

 

在经过母亲几次这样的对待之后,你就开始回避和母亲的链接。

 

因为你的回避,可以帮助你不去体验母亲的愤怒,你自己的自责,还有内心里怕被抛弃的恐惧。

 

至此,你的“逃避型”核心人格就形成了。

 

与之相伴的,是“自卑”、“不稳定感/遗弃感”、“寻求认同感”等等子人格。

 

你带着这个核心人格长大。

 

当在工作中遇见别人指责的时候,你会体验到由于妈妈小时候指责你而产生的自卑。

 

所以你接受不了别人对你的任何怀疑和指责,一旦遭遇此类对待。

 

你就会选择辞职,逃离这个工作;

 

当在感情上看到另一半表达愤怒的时候,你也会重温小时候妈妈的愤怒带给你的恐惧。

 

你害怕被抛弃,所以你主动选择从中逃离……

 

就这样,你的逃避型人格,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时时刻刻掌控着你。

 

让你在人生中颠沛流离。

 

换句话说,如果这种逃避型的人格不获得改变和成长,你可能终生都要活在它的囚笼里。

 

将当下与童年剥离,告别狼狈的逃避

 

坦白讲,想让自己的人格获得改变和成长,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

 

就好像,你想把海南的一颗南洋杉移植到东北去种植。

 

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因为这颗南洋杉已经习惯了高温的环境和天气。

 

同样,对于一直以来已经习惯自卑、习惯内心的不稳定感、习惯逃离的你来说。

 

让你体验到风浪来临的时候,岿然不动地站在那里不要逃,实在有点近乎苛刻。

 

艰难,不等同于不可能。

 

只要你内心真正渴望改变,并且拥有自我觉察的能力,人格是可以改变和成长的。

 

命运也是可以更加风光旎旖。

 

想要改变逃避型的人格,在我看来,你最需要学会的技能。

 

就是将童年的感受与当下的处境进行剥离。

 

我们每个人的感受,其实都包含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某个人或者某件事触发出的情绪。

 

另外一部分则是由这个情绪所捆绑的认知。

 

比方说,上文中提到的阿力,当他听到或者看到他的女朋友对他有指责倾向的时候。

 

他的情绪体验就是恐惧和害怕,而他对此的认知。

 

则是她有可能抛弃我。

 

也就是说,阿力把当下发生的情境和他小时候的情绪体验和认知感受捆绑在了一起。

 

但是,如果他有很好的觉察力,当女朋友对他表现出指责倾向的时候。

 

他能够提醒自己,当下只是当下,它不等同于童年;

 

女朋友也不是妈妈,她指责只代表她在表达不满,而不代表她要抛弃我……

 

那么,阿力很可能就因为这样的觉察。

 

而缓解自己被抛弃的焦虑。

 

因此,他就不会因为女朋友的行为表现而感受到恐惧和害怕,自然也就不会逃离。

 

所以,每当你都被现实处境逼迫得被迫逃离的时候,你都尝试强迫自己先不要逃。

 

然后冷静地问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要逃?

 

我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东西是此刻存在的吗?还是来自我对童年创伤的移情?……”

 

当你在进行这样的自我对话的时候,实际上你的自我已经开始跟童年进行分离。

 

如果你能够继续在情绪和认知上告别对童年的移情。

 

选择直面当下,站立不逃。

 

那么你就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对人格的逆袭,它再也无法成为囚禁你的监狱。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每个人都是带着伤痛。

 

跌跌撞撞地探索和成长。

 

只要你足够坚持和勇敢,你终将能够打破人格的牢笼,拥有更加自由、绽放、气象万千的人生。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