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有点丧。丧的表现就是,没有表达欲,不想见人,不想工作,曾经觉得有意思的东西都无法吸引我,制定好的目标和计划也觉得毫无意义。丧的时候,只想避世,只想躺平。

看李雪琴讲段子,让我想起三毛

直到我找到了新的快乐源泉:李雪琴。

李雪琴是《脱口秀大会》的一匹超级黑马,她不是职业选手,但是她天赋异禀,往台上一站,就会令人忍不住发笑。

她的段子都是现写的,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朴实,接地气,没有什么出奇制胜的招,但是场子就是会炸起来。

在刚刚结束的半决赛上,李雪琴讲自己离开北京回铁岭的事,说别人都不理解她的这个决定,就好像“我本来决定跟吴亦凡结婚,又跟王建国私奔”。

她的表演没有什么痕迹,整个人散发着丧丧的感觉,在爆笑的同时又特别引发深思。

比如她讲到有些人就是这样,你在北京,他们就说北京不好,你回老家,他们就说老家落后,他们的存在好像在提醒你“生而为人,你很遗憾”。

好奇搜了搜李雪琴的资料,发现她是北大毕业的学霸,同时也了解到她本人得过抑郁症,她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多么开心,但是她很想让别人快乐。

在另一场我印象深刻的表演里,她提到小时候过得不怎么好,家庭发生变故,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她每次都考第一。她早早地见识到生活的深渊,并且承载着母亲的情绪。

后来父母各自再结婚,面对催婚,她调侃说,结婚这事我爸妈都手把手教我三遍了,我指定能学会。在竞争对手选人PK的时候,她自嘲,选我,你赢定了、我从来没有被这么多男人竞争过。

面对李诞赞美她“天赋异禀”她说,“我哪有什么天赋,只有一个饼”。

看李雪琴讲段子,常常让我想起三毛。

三毛说过一句话,“写喜剧的人,往往深尝悲剧”。

喜剧的内核,其实就是悲剧。喜剧是用幽默的方式,去调侃那些生活中的痛点,能够打动人心的,其实还是那些相通的痛点和情绪。

三毛和她的文章也是如此。我是高中的时候爱上三毛的文字的,那时候没有钱买书,也不忍心再增加父母的负担,就把晚饭钱省下来,买了一本盗版的《三毛全集》

最爱的当然是《撒哈拉的故事》。

她写沙漠里的生活,用粉丝做一道菜,骗荷西说那是“山上下的雨”她用指甲油帮沙漠里的人补牙;捡商店里扔掉的装棺材的木板,拿回来做家具;

跟荷西一起去捕鱼,卖给饭店赚了三千多块,结果在饭店碰到上司,上司要点新鲜的鱼来吃,结果他们花了12倍的价钱,请上司吃了自己刚刚卖出去的鱼……

枯燥的高中生活,三毛的撒哈拉故事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快乐。那些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异域生活,当时看起来是有趣的,好笑的,如今想来只是觉得心酸。

三毛其实有着一颗敏感而悲伤的的灵魂。

敏感文艺的人,其实不适合找同类,更适合找一个烟火气的伴侣。所以在有荷西陪伴的那六年,三毛的文字看起来是豁达的,有趣的,但其实她骨子里的悲伤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小时候对于“写喜剧的人往往深尝悲剧”不太理解,如今明白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大悲伤和小确幸构成的,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所以那些打动人心的喜剧,本质上打动你的也不是幽默,而是共情。

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李雪琴可以做好喜剧。她本质上也是个很敏感的人。

敏感,几乎是每个搞创作的人最基本的天赋。

写到这里想起毛姆小说里的一个细节,他写一个人去朋友家里做客,因为比约定时间到得早,在朋友家楼下转了一会儿,到了约定时间才上楼敲门。

故事的情节我已经忘记了,但是这个细节印象特别深刻。

因为我也常常这样,跟别人约好时间见面,我大概率是会提前到,又不好意思让别人觉得我等太久,所以就等到约定那个时间,才发微信说我到了。

只有敏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生活细节。而细节是最动人的。

说回李雪琴,她的段子为什么让人笑过之后念念不忘?

因为到处都是这样的细节。比如她讲过一个段子,老板半夜打电话给她,她怀疑老板看上她了(其实并没有,所以说喜剧内核是悲伤的)。

然后她上班的时候就忍不住偷笑,旁边同事问她,雪琴,你笑啥呢,李雪琴的心里想的是,还叫雪琴呢,珍惜这段时光吧,以后你得叫我老板娘。

珍惜这段时光吧!这几个字一下子就戳中了我。李雪琴还有一个特别珍贵的地方是,她一直把自己当成普通人,没有任何的优越感。

她是北大毕业的,但是她没有觉得名校毕业就高人一等,她写的都是普通人生活中很小的事,那些事正是因为够普通够琐碎,所以会得到很多人的共鸣。

我认识一些写作者,赚到一些钱之后,就再也写不出来好东西了。

本质上还是因为,有钱了之后就不肯把自己当普通人了,处处觉得自己很优越,用俯视的眼光去看待读者,能写出好东西才怪呢。

其实写作也好,讲段子也好,拍电影电视剧也好,本质上都是内容创作,受众也都是普通人。

所以搞创作的人最不能有的就是优越感,一定要深入到生活当中,去观察普通人,把自己当普通人,才能持续输出优秀的作品吧。

文|李娜

来源娜姐的光影笔记(shovidnana)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