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给孩子报了一个钢琴培训班,但是半个学期都过去了,孩子似乎还没有入门,不是节奏不准,就是手型不对。

我焦急地找老师询问解决办法,老师建议我把孩子平时在家练习的视频拍给她看。

真正厉害的人,从不怕慢

趁孩子练习的时候,我拍下视频发了过去,老师告诉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弹得太快。建议慢一点,左手和右手分开练习,一句一句地练。

我们听从老师的建议,放成比原来慢1倍的速度去演奏,再拍视频发给老师看。

可是老师还是说不对,还要再慢一些。

我们索性放慢了3倍。

一首正常的曲子,放慢3倍速去弹,毫无美感可言,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难听”但是,慢下来真的就开始弹对了,节奏稳了,手型也漂亮了,不得不佩服老师的方法,更是感叹这慢功夫的魔力,孩子原本的意愿是想快速练习,尽快演绎一首完整的曲目,谁知道越着急越糟糕。

人们常说,欲速则不达。

其实这世间很多事情都跟这弹琴一样,急于求成,反而难有所成。基础没打牢、规律没摸透,不要说成功,连最起码的成长都做不到。

最好的结果,往往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曾读过一个蛋雕大师的故事。

大师幼年时期家境贫寒,拿到鸡蛋后常常舍不得吃,就在蛋壳上画画,画好后还用铅笔刀刻一刻。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蛋雕这门艺术。

多年后,大师拾起了儿时的兴趣,决定专心研究蛋雕。

单单基本功,他就练了8年,消耗了差不多2万个鸡蛋。

8年的基本功结束后,才开始雕刻各种复杂图案,有时费10多天甚至几个月的功夫雕一颗蛋,眼看着作品即将完成,结果一刀不慎,前功尽弃。

但他不急不躁。他说:“蛋壳上雕刻是慢功夫,三五年不一定能出好作品。”

蛋壳上的雕刻,不比木雕和石雕,只有更慢,才能更精细动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在蛋雕世界里一小步一小步地摸索前行。

经过20年的精雕细琢,他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竟然还能在蛋壳上上演皮影戏,他将外层的蛋壳打磨得薄薄的,如同银幕,内层的蛋壳上雕刻出皮影的人物,在内置灯光的照射下,转动的蛋壳皮影人物投射出一幕幕画面,活灵活现。

这20年的慢功夫,成就了他工美行业的艺术大师的地位。

鲁迅曾说过一句话: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使会落后,会失败,但一定可以到达他所向往的目标。

真正厉害的人,从不怕慢。因为正是这“慢”的功夫,才让他们有了比别人更“稳”的基础。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画展上,人头攒动交易频繁,有一位画家却连一张作品都没有卖出去,无人问津的展位前,终于来了一位顾客,可是没看两眼就准备转身离去。

画家忍不住问道:请问您对我的画有什么建议吗?

顾客说:这幅画无论是用色还是技法上都过于粗糙,不太能够吸引我。

画家抱怨:我画一幅画用一天的时间,卖掉它却要用一年!

顾客略有所思道:或许你可以倒过来,花一年的工夫画一幅画,然后再来试试。

画家最后接受了顾客的忠告,花一年的工夫完成一幅作品,结果一天时间就卖出去了。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越有价值的东西,越离不开精雕细琢。

一个人的能力和心境经历了足够的打磨,才会趋向成熟。

即便世界上的成功有很多种,但是绝大多数成功背后依然是日久年深的积累。

追剧可以倍速,听歌可以倍速,但许多事情却犹如这画画一样,是不能倍速的,一定要花时间慢慢去做去等待,好比播下一颗种子。

一定要经过春天的破土而出、夏天的雨水滋润,秋天才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这世上从来就没有速成的精品。

允许自己慢慢来,走稳一点,才能走得更远一点。

文|许姝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