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说了,五十而知天命。你爸我都六十多了当然知道自己的命数,还需要去医院体检?春节放假在家时,我劝老爸去体检,他却用这样的话堵我。

“你六十多该‘耳顺’了,怎么还是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我也不甘示弱地回怼。

“快七十了就要‘从心所欲’,你小孩子家家的不懂。”他又开始耍无赖了。

为了争论要不要体检,孔夫子的话都被我俩搬来吵架了......这届家长都这么“难带”的吗?

只要不体检,我就没病!这届年轻人崩溃了:如何劝父母去体检

01、父母保持健康的方式,都与医生无关

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一旦体检反而耽误事!多看看我分享在群里的养生小文章,比什么都强。春晚小品《一波三折》击中不少观众的笑点,而贾玲饰演的母亲却让人想起自家讳疾忌医的父母。

的确,养生小文章可是阻碍父母去体检的最大绊脚石之一。

虽然多次交谈未果,但从老爸每次抗拒体检的回答里不难发现他的心理:“我都活了大半辈子了,还能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

他凭什么如此自信?还不是仗着那些养生知识撑腰嘛。

比如,当他得知我经常打游戏到凌晨还不睡觉时,就会为我科普:肝脏排毒的时间一般是在子时,即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之间,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没有进入深度睡眠,你的肝就没有办法很好地排毒代谢......

打开中老年人的微信看看,你或许能明白自己为什么与他们存在“沟通壁垒”。/微信截图

类似的养生知识他的确知道不少,以致于每次在我劝他去体检时,他都会列举自己“早睡早起”、“饮食清淡”等好习惯来力证自己是健康的,并不需要做体检。

后来,我认真看了看他发在群里的文章:《吃XX / 喝XX,高血压糖尿病不药而愈》《西医害死人,这些药千万别吃!》《老中医祖传秘方,不看等于白活》......其中的内容大都是一些普通食疗,跟治病扯不上半点关系。

这些文章也并非全然“无公害”。输出一些养生知识是好事,但文章内容总在话里话外地“拉踩”看医生、体检等老年人本该需要了解的东西,给他们打造心理围墙,这到底安的什么心?

对于子女们来说,劝说父母去体检就是个“顶级难题”。朋友栗子的境遇,就更难了。

栗子妈妈曾患骨癌。那时的栗子还在读高中,得知妈妈患病后就办理了休学,跟爸爸一起带着妈妈去北京看病。

所幸栗子妈妈的病发现得早,还有医治机会。手术过后,医生说这个病只要三年内不复发,基本就算渡过一劫。

正是因为这个说法,栗子妈妈成为了佛家圣地——五台山的常客。

栗子妈妈一直信佛,这次病愈后她更加相信一切都是冥冥中有神佛相助。然而,事情却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了——“每次复检前妈妈都先去求签,签解显示‘吉’,她就去复检,当然结果也是好的。但后来她竟认为虔心修佛就能求得健康,甚至不去复检了!”这可把一家人急死了。

栗子从讲道理到撒泼打滚,用尽了浑身解数却依然劝不动妈妈。“我感觉我跟妈妈像是两个世界的人,无法交流。”

三年过后,栗子妈妈的病情没有复发,她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健康归功于佛祖保佑。而栗子则跟爸爸去北京,为医生送上了锦旗。

能够信任毫无医疗背景的营销号,也能把自己的生命寄托于神佛,父母眼中怎么偏偏就容不下医生呢?

02、逃避医生背后,是在逃避害怕,首先是怕花钱。

就像贾玲在小品中说的那样:“咱们这个年纪可以不用体检。但是免费的东西,咱们必须争取。”

很多人都发现,父母在工作时从未错过一次单位组织的年度体检,但当退休后,体检需要自费时,他们就认为没必要了:“没痛没痒的,干嘛往医院跑?”

况且现在医院里、市面上针对老年人的各项体检,价格都不低。

医院里的体检套餐,大致可以分为入职体检、男性体检、女性体检三种。

根据广州三甲医院的体检价格表:男性体检套餐从2000元到10000元不等,其中仅有10000元套餐包括“肿瘤检测”;女性套餐则分为未婚女性与已婚女性套餐,价格在1000元到4000元不等。

另外,很多商业性质的体检机构会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提出相应套餐。

以广州某体检中心为例,在“关爱父母”的类别中,有25个套餐,大多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检查项目多为三高、心脑血管、肿瘤某项等,并未涉及全身检查,但更有针对性。

也许对于子女来说,他们能够接受这样的价格并认为这些钱应该花。但是这些价格对于只拿退休金的老年人来说,或许无法让他们很痛快地接受。

况且很多父母难以理解:“如果什么也没查出来,那就是花了一顿冤枉钱;如果查出什么来了,那就还要花更多的钱。不如不查!”

其次是怕麻烦。

别说老年人了,作为一个年轻人,我都觉得去医院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

比如这家医院就能用微信 / 支付宝付款,可到了那家医院却只能现金付款。我现在还记得那时好不容易排到队,却因为没有现金要跟别人换钱,之后还要再重新排队的窘况。

此外,体检医生的态度也非常重要。

记得体检时需要拍CT,那个操作机器医生像念经一样地说了一段话,我还真就一个字也没听清。然后他就不耐烦地指着我的脖子说:“项链啊,戴着项链怎么拍?”

虽然拍CT时要摘金属物品是常识,但在体检的那段时间里,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机器,人真的会发懵到智商不在线。

想想在这种情况下的老年人,本来面对体检就紧张,耳朵也要背一些,在手机上操作不了线上支付、电子诊疗卡等项目,这时还被人不耐烦地对待......他们该有多慌张呢?

最后是怕得病。

胃,不痛、不胀气、不痉挛的时候,它并没有什么存在感。一旦有点不适,你就能精准地捂住它。

对于逐渐变老的人来说,他们越来越清楚身体里的每一个器官在哪里。人到晚年,是要切实面对身体机能衰退以及即将到来的死亡的威胁。

恐惧之下,人们会开始偏向于接受正面信息而忽略负面线索。

基于此,那些养生小文章与神佛的存在非常温和,仅提及一种理想的生活与生命状态而不涉及那些无能为力的事实。就算其中有一些骗人的小把戏,老年人也情愿忽略。

反观医生,他们是最正确、最真实的一群人,也是最能打破老年人一切幻想的人。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话,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从他们手里递出的诊断书科学严谨到没有辩驳空间......

这才是让老年人最害怕的东西。

03、不一定有用,但可以试试

从前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现在的情况总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宝”。让父母去体检既要哄着来,也要讲求方式方法。

对于怕花钱的父母,同事就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先斩后奏。即自己从网上订好套餐,再告诉老爸这是免费体验。果然,老人家高高兴兴地去了。

对于那些固执己见的父母,年轻人就要从日常生活里下功夫,通过一些“反例故事”把医学知识慢慢地渗透给他们。比如下面这个真实故事:

佳莹的爸爸自从被诊断出“血糖偏高、接近于临界值”后就拒绝再去医院体检,而是自行开始了控糖计划。一天早晨醒来,佳莹爸爸感觉双眼模糊得看不清东西,家人都猜测是不是患上了白内障,去眼科检查又没什么异常,最后医生劝他去看看血糖。

诊断结果显示,佳莹爸爸患上了“二型糖尿病”,即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缺陷共同形成的以高血糖为主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也就是说,佳莹爸爸的胰岛功能紊乱,单靠控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就是典型的缺乏医学知识、想当然地“自救”失败的案例。多讲给父母听听,他们也许能从别人的故事中听出些道理。

此外,年轻人也可以对父母说说自己的害怕。

床榻上两位垂危老人,凳子上一个辛酸少年。全国第26届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作品《独生子》,曾在网络上击中千万年轻人的恐惧——大病致贫。80、90后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养老负担空前的重。一个中产家庭甚至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在当前的环境下也依然难逃“一病回到解放前”的命运,更何况是没有多少积蓄的普通家庭。

与许多同龄人聊过,很多人的父母表示以后会去养老院养老,或者自己省吃俭用地储存养老金,他们以此化解子女无法给自己养老的困境。

可为什么不从科学有效地保持健康开始呢?大部分疾病在早期被发现时都是可以治疗且治疗成本较低的,如果把体检看作是一种小成本的健康投资,父母与子女选择的机会就都会变多。

另外,现在的家庭,父母、子女普遍天各一方,就算不用担心医疗费用等问题,“如何陪伴”也是个无解之题。加之中国式父母出于不想给孩子添麻烦的想法,隐瞒病情也是常有之事......

常年在外的朋友表示,从前都是父母两天一电话,现在变成他每天一视频。“每次半夜的电话想起,我都能吓出一身汗来。”

这样的焦虑下,老人家一份详尽清楚的体检报告就是年轻人在外漂泊的定心丸呀。

“年后没事了去医院做个体检啊。”

看到老爸摆摆手让我赶紧走的样子,我就知道离家前的最后一次劝说有可能还是失败了。

没办法,继续“挑战”吧。

文|余音

来源新周刊APP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