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在心理沙龙遇到一位女士,她和我分享了一件对她而言永生难忘的事情。

儿子高考结束出来的那天,和她说:妈妈,谢谢你1年前和我爸爸离婚。

她坦言,在十多年的婚姻中,她并没有在丈夫身边体会过几天快乐的日子。两人的婚姻是家里包办的,结婚不久后就生下了儿子。

我妈变自私后,全家人都好受了很多

丈夫的性格咄咄逼人,对家里的事情基本不管,一直以来全靠她操办家里大小事,包括孩子的学业。

面对这样一段情感淡漠又疲惫不堪的婚姻,她一直想离婚,但迟迟没有去做,原因很简单:怕伤害到孩子。

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觉得孩子太小,离婚对孩子影响不好;读小学的时候,觉得正是三观形成的时期,离婚对孩子影响不好;

上初中了,觉得过两年就中考了,离婚会影响孩子学习......

读高中了,也快高考了,她深怕这时候离婚会影响孩子高考。但这次,她总算是忍受不下去了,在孩子准备上高二的时候,快速离了婚。

当时的她已经做好孤注一掷的打算,甚至开始计划陪孩子复读。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高考时却意外地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并感谢妈妈选择了离婚。

这位妈妈的故事,让我明白了: 孩子真正想要的爱,是什么。

01

一直以来,这位女士为了避免自己和丈夫的不良关系影响到孩子,始终努力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开心,努力让这个家看起来正常一些。

但这些年,她的内心始终是备受煎熬的,同样被煎熬着的还有儿子。父亲不顾家、对母亲态度不好,对自己不管不问,这一切儿子都看在眼里。

儿子心中也有疑问:为什么妈妈要忍受这一切? 而身边的亲朋好友会偷偷告诉他:你妈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

这个原因,让孩子感到了更多的沉重和愧疚:原来都是因为自己,妈妈才会过上如此不开心的生活。

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母亲痛苦的根源。

妈妈嘴上叮嘱他不要想太多,作为学生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

但作为孩子,作为这个悲剧的 “ 始作俑者 ” 他根本无法忽视妈妈的痛苦。 所以妈妈的离婚,反而给了他许多解脱。

终于不用每天看着妈妈强颜欢笑,不用再负担着妈妈的悲惨人生,总算可以心无旁骛地迎战高考了。

原本每个孩子来到世界,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例如一定程度的爱、教育、物质等等。但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 自我牺牲式的母爱,根本无法被孩子 “ 吸收 ” 。

就像当我们饥饿时有人递来面包。

本来很开心,但却在面包吃到一半时得知,对方其实已经饿了两天肚子,这是仅剩的一块面包。

这时,尽管知道是对方自愿递来的好意,但也变得难以下咽。

一位母亲选择牺牲自己去爱孩子,就如同饿着肚子把这块 “ 沉重的面包 ” 递给孩子。有些母亲会认为:你看我已经为了你牺牲了这么多,所以你更应该好好学习,努力生活。

这样的观点常常会让孩子无力反驳,孩子们只能咬着牙把这块面包咽下去。但咽下去之后,他们根本无法安心消化啊。

02

母爱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几乎所有母亲,都在思考如何给孩子更多的爱,如何让孩子吃得更有营养、穿得更暖、学习更丰富的特长、接受更好的教育……

大部分人对母爱的理解是: 把所有好的东西给孩子,不好的东西不要让孩子接触。而心理学家 弗洛姆 曾经对母爱做出这样的诠释。

好的母爱,是能够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受到: 我作为一个小男孩 / 小女孩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换言之,母爱是能够让孩子对生活燃起热爱的。但如果通过牺牲自己去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内疚与亏欠,这样的方式与 “ 让孩子热爱生活 ” 恰恰相反。

因为妈妈的假开心,从未能骗得过孩子。很多母亲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她们的想法是:哎呀,那些不好事情就不要让孩子知道了,会影响 Ta 的学习。

但是,那些真实的感受真的能完全藏得住吗? 这里我想邀请大家思考2个问题:

1、生活中,你能够分辨出你的父母是真开心还是假开心吗?

2、大约几岁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

我问过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大多在小学的时候,就能够不用通过对话去感知父母的情绪。

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语气,甚至是一个夹菜的动作。

有的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已经能通过父母的举手投足,察觉到他们今天的心情是好是坏。

所以藏,是永远藏不住的。

那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到 “ 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 、 “ 生活有热情 ” 呢?

这个并不是由母亲以口述的方式 “ 教 ” 出来的,而是: 母亲自己把自己的人生 “ 活 ” 好。

03

当一个妈妈爱自己,充满活力,敢于大声哭大声笑,孩子也会敢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爱上生活。

但如果一个妈妈在生活中处处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痛苦地活着,以伤害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以虚弱的方式去生活时。

那么结果可以预见: 孩子也会在无形中认为 “ 活着本身是一件沉重的事情 ” 。

曾经有一位女士在咨询中说,自己的女儿在学校里和同学们相处不来。

老师反映这孩子一直表现得很疏离,难以融入到同学间的互动中。一开始这位女士以为是不是同学欺负女儿,但了解过后发现同学和老师待她都挺友善,并不存在霸凌。

咨询中她提到了在家中的一个情景:丈夫是一个说话粗暴的男人,经常回到家心情不好就会骂自己或者女儿。

并且动不动就会用到 “ 垃圾 ” 、 “ 废物 ” 这样的字眼,有时还会夹杂着一些脏话。

当自己被骂时,作为母亲,她怕在孩子面前吵架影响不好,便每次都以沉默应对;而当孩子被骂时,她会在丈夫离开后和女儿说:你爸爸虽然说话难听,但他还是爱你的。

母亲的本意是希望维持完整的家庭,安慰孩子,不要给孩子内心造成伤害。但这些 “ 不反抗 ” 、 “ 安慰 ” 却好像在说:被伤害时,不要去反抗,那些伤害是爱;

他虽然没有照顾到你的感受,但还是爱你的;那个人虽然说话很难听,但也是处于好心......

这无形中给孩子传递出一个信息: 所谓的关系,就是默默承受攻击,不可反抗;

所谓的 “ 爱 ” ,就是如此让人痛苦的东西。

那么,在往后的日子里,当妈妈告诉女儿要学会 “ 爱别人 ” 或者 “ 接受别人爱 ” 的时候,女儿想到的并不是美好。

而是妈妈委屈和无力的样子,以及妈妈和自己所受的言语伤害。

因此,女儿在社交上才会不自觉地与人保持距离。

04

妈妈爱自己,就是孩子最有力的榜样。

印度电影《神秘巨星》中,主角小女孩生活在一个父亲会家暴母亲的家庭中。

尽管母亲平时并没有在孩子面前抱怨父亲的不是,也尽可能把慈爱、开心的一面展示在孩子面前。

但女孩内心明白,妈妈并不幸福。

女孩通过把自己弹吉他唱歌的视频发上网络走红,她拿到了报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咨询律师想办法帮妈妈离婚。

母女俩因为此事大吵了一架。这段对话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尽管孩子还小,但考虑的事情已经远超出母亲的想象。

并且女儿始终把妈妈过得是否幸福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这次争吵女儿并没有成功说服妈妈,两人不欢而散。

而当妈妈选择在自己的人生选择 “ 认命 ” 的时候,女儿自此也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

不过这次争吵还是有意义的,因为至少母女俩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也是改变的开始。

影片最后,因为父亲想扔掉女儿的吉他,这变成了母亲鼓起勇气反抗丈夫的导火索。

这时的妈妈很好地为女儿树立起榜样:要去拒绝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和事,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女儿也从此获得了力量去重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后在音乐颁奖晚会上,她毫不保留地表达了对妈妈的感谢。

最后,希望所有母亲都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

因为只有我们优先滋养自己,我们才能更充沛地爱孩子、爱生活。我们的孩子自然能吸收到我们的爱和力量。并且用这份感觉和力量去面对世界,去感受更多的爱。

父母永远无法帮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能够做的,便是过好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人生去告诉下一代——你看,我是有能力去追求幸福的。

所以,孩子,你也可以。

文|武志红

来源武志红(ID:wzhxlx)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