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中年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但是却非常的苦闷,又找不出苦闷的原因。

 

这种内在的压力日渐加深,不禁使他对整个生命的价值感到疑惑,只好去向心理医生求助。

 

医生听了他的烦恼之后,开给他四帖药。

该为苦闷的自己做怎样的扭转与放松? – 林清玄

分别装在不同的药袋里,对他说:“你明天早上九点钟以前独自一个人到海边去。

 

九点钟打开第一帖药服用,十二点吃第二帖药。

 

下午三点和五点吃剩下的两帖药,然后天黑的时候回家,你的病就会好了。”

 

十点读书

 

他听了医生的话,第二天一大早就独自到了海边。

 

九点钟的时候打开第一帖药,发现里面有一张纸,写了两个字:“谛听。”

 

这帖药出乎人的意料,他就坐在海边谛听。(励志语录网 www.lz16.cn)

 

听到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海风掠过的声音,海鸟觅食的声音……

 

这些大自然的声音给他一种亲切宁静之感,突然惊觉,自己的生活已经很久没有谛听了。

 

到中午十二点,他打开第二帖药,上面写着:“回忆。”

 

他就坐在海边静静地思索着自己的童年与成长,那些辛苦的日子里,拥有的很少,却有很多的欢乐。

 

想起一些童年的欢笑,使他展现了难得的笑靥。

 

下午三点,他服食的第三帖药是“检查你的动机”,他开始检查起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踏入社会?

 

追求名利的动机何在?

 

现在的情况是否合乎从前的动机?

 

他的第四帖药是“把你的烦恼写在沙滩上”,他随地捡了一块石头。

 

把自己心中的烦恼与苦闷都写在沙滩上,眼看还没有写完的烦恼,一下子就被海浪抚平、冲走了。

 

黄昏的时候,中年人从海边愉快地回家,心里的苦闷也随之开朗了。

 

这是教育心理学上的一个个案,我觉得是对治现代人苦闷之病的很好药方。

 

一个人在心理上不能得到解脱,往往是沉陷其中,不能自拔的结果。

 

若愿意转一个弯,天地就自然清朗了。

 

从禅的角度来看。

 

这个故事也很符合禅的心灵开发过程,“谛听”是“外观世音”,让自己与自然冥合;

 

“回忆”是“内观自在”,在静虑中反观自己的心;

 

“检查你的动机”则是“莫忘初心”,不忘失最初的念头,这种动机的检查是一种“承担”;

 

“把烦恼写在沙滩上”则是“放下”,人生究竟的结局。

 

不要说名利要放下,烦恼也要放下,为什么人总不愿意及早放下呢?

 

其实,这种训练,只是让我们从“当局者”跳跃出来成为“旁观者”,由迷转清而已。

 

我们在看人下棋时,总是看到高超奥妙的棋路。

 

但是一旦我们自己下棋,往往在焦虑的苦思里还走出荒疏的步数。

 

那是由于我们旁观时不执着胜负,甚至不执着于棋,所以能冷静清澈地判断局面。

 

最好的棋手一定在下棋时有一种超乎自然的感性。

 

在对峙中他不浮动焦急,局势不论好坏,他都保持泰然自若的态度;

 

人生的棋也是如此,不被胜负所动,自然不会沉迷或波动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像“谛听”、“回忆”、“检查动机”、“烦恼写在沙上”。

 

看起来没什么重要的课题,却往往是生命柳暗花明最重要的东西了。

 

在人生的步幅上,不是那么紧张有效的、实用利益的事物。

 

事实上是在放松我们的心智,“放松”——舒坦坦地放在那里——有时正好是启发禅心的契机。

 

灵云禅师参禅参了二十几年,一直都不能开悟。

 

有一天在禅定时抬头看到窗外盛开的桃花,突然之间,就开悟了。

 

那一刹那的放松使他猛然地心念顿空,反观心性,就找到了,所以他写下这样的一首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灵云禅师和前面那一位到海边的中年人一样,是从“当局者迷”转到“旁观者清”的位置上。

 

中年人知道怎么用更好的态度回来下人生的棋了。

 

而灵云禅师则是开悟了广大的空性,事虽不同,理是一样的。

 

只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要为苦闷的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扭转与放松呢?

 

背景音乐:张学友 - 烦恼歌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