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川端康成的文风一直令我迷恋,虽然他的文字中始终潜藏着如樱花般淡淡的哀愁。

 

但在这迷惘与哀愁之中却有着刻骨铭心的爱。

 

这爱清流婉转、摇曳生姿,一个个让读者心生爱怜的下层舞女形象便在川端的笔下向我们缓缓走来。

 

《伊豆的舞女》中的熏子便是其中的一个。

被初恋摧毁的日本少女 –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描写的是少年时期的川端康成一次逃学后的旅行。

 

在旅行中川端邂逅了美丽的少女舞者熏子。

 

十点读书

 

两个人一见钟情,由此产生了一段短暂而又永难忘怀的少年初恋。

 

初恋是什么?

 

有人说,初恋像一枚青涩的果子,迎着早春的第一缕阳光结在初绽新芽的枝头上。

 

你在一生中的每一次回眸,都能看见它那么孤独地傲立着,不染一丝尘埃。

 

它不一定是最美的,却永远残留着阳光的芳香。

 

它是一个无花的果,一枚无因的朵,你却从不会去追究它的过错。有的,只是深深的记忆与怀念。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初见熏子时这样写道:舞女从楼上端茶下来。

 

她刚在我的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臊红了。

 

手不停地颤抖,茶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于是她就势把它放在铺席上了。

 

茶碗虽没落下,茶却洒了一地。看见她那副羞涩柔媚的表情,我都惊呆了。

 

如此清纯的画面,似电影镜头般真切自然。

 

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少女初见心上人时那份心头如同小鹿乱撞的惊喜。

 

那份恍然不知所措的慌乱和那份娇羞默默的纯情。

 

毋庸讳言,作为大学预科生的川端康成在身处社会下层的舞者面前是具有身份优越性的。

 

正是这种优越性弥补了他身为孤儿的心理自卑。

 

同时他对这些舞者心怀同情与体谅,甚至对美丽清纯的少女舞者熏子产生了爱慕之情。

 

但这爱慕之中仍然存在着身份的迥异,在即将踏入上层社会的川端心里还是有着天然的抗拒感。

 

但在纯美如赤子般的熏子面前,他又无法抗拒内心爱情的冲动,想时时刻刻地去靠近她。

 

这种强烈的心理交战,正是这部小说的矛盾冲突所在。

 

短暂的离别之后,当川端第二次看见熏子的时候,画面却更加热烈与灼目。

 

一个裸体女子忽然从昏暗的浴场里首先跑了出来。

 

站在更衣处伸展出去的地方,做出一副要向河岸下方跳去的姿势。

 

她赤条条的一丝不挂,伸展双臂,喊叫着什么。

 

她,就是那个舞女。(励志语录网 www.lz16.cn)

 

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

 

十九岁的川端就这样目睹了十四岁的熏子对他炽热而狂烈的爱。

 

这爱发自内心、无遮无拦,却是一个青春少女丝毫不带半点情欲的表白。

 

是一个青春少女发自内心的天性爱慕,是最纯洁美好的初恋。

 

就好像川端描述的:一株小梧桐的初恋。

 

川端虽然也是内心狂热地喜欢着,但这喜欢里多多少少地带着倨傲。

 

他们矛盾而纠结的初恋就诞生在这样令人局促不安的尴尬处境之中。

 

诞生在伊豆凄楚而又美丽的温泉山水之中。

 

面对等级森严的社会处境,他该如何去亲近她,如何去回应这份狂热而又赤诚的表白呢?

 

舞女就躺在我脚跟前的那个卧铺上,她满脸绯红,猛地用双手捂住了脸。

 

她和中间的那位姑娘同睡一个卧铺,脸上还残留着昨夜的艳抹浓妆,嘴唇和眼角透出了些许红。

 

这副富有情趣的睡相,使我魂牵梦萦。

 

正是这份魂牵梦萦,让少年川端决定跟着这群流浪艺人一起旅行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从此刻开始,他们开始熟悉。

 

开始相互牵挂,却又因着各种障碍和牵制而始终保持着一份若即若离。

 

他们一起下棋,川端发现她的年龄虽小。

 

棋艺却是他们之中最好的一个,能与他旗鼓相当。

 

这让他在抵御周遭同阶层人们的异样眼神之时内心又充满了一种复杂的满足感。

 

然而他终于战胜了自己,做出了爱的抉择。

 

接受了熏子嫂嫂的邀请,去参加他们夭折的孩子的七七拜祭。

 

在这部小说中,很多次描写早夭孩子的事件似乎和爱情毫不相干,令人感觉费解。

 

其实,这正是笼罩在川端身上挥之不去的孤儿情绪的影子。

 

一种心理氛围的渲染和暗示。

 

这也正是川端后来作为新感觉派在小说界备受推崇的原因之一。

 

其中还有一段是描写熏子特别喜欢别人给她读书听的细节。

 

尤其是川端给她朗读《水户黄门漫游记》的时候:我一开始朗读,她就立即把脸凑过来。

 

几乎碰到我的肩膀,表情十分认真,眼睛里闪出了光彩。

 

全神贯注地凝视着我的额头,一眨不眨……

 

她那双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娇媚地闪动着,这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

 

双眼皮的线条也优美地无以复加。她笑起来像一朵鲜花。

 

坦白地说,这是这部小说中最美的一段描写。

 

甚至比前面描写熏子赤裸裸地站立着迎着他们招展宛如一株小梧桐更美。

 

因为前面的爱是一种热烈而情不自禁的狂热。

 

后面的爱却是一种含蓄,一种渴望被文字光芒照耀时的灵魂的恬静和忘我。

 

这时的熏子便自带光芒,是一朵微笑中开放的鲜花的光芒。

 

川端身上的那份倨傲在这种光芒里也自惭形秽了,他开始真正地爱上了她,连同她的灵魂一起。

 

所以,当他们一起爬山的时候,他渴望和她一起走,她却始终和他保持着不到两米的距离。

 

这两米与其说是她的矜持,毋宁说是她的自尊。

 

但她依然是爱他的,当他们终于到达了山巅,面对他,她丝毫不掩饰对他的爱:

 

舞女把鼓放在枯草丛中的凳子上,用手巾擦了一把汗。

 

她似乎要掸掉自己脚上的尘土,却冷不防地蹲在我脚跟前,替我抖了抖裙裤的下摆。

 

我忙后退。

 

舞女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索性弯着身子给我掸去身上的尘土,然后将撩起的一幅下摆放下。

 

最后,川端康成听到了她们的谈话:“是个好人。”

 

“是啊,是个好人的样子。”

 

“真是个好人啊,好人就是好嘛。”

 

这直率坦诚的肯定,终于让他眼中有了泪潮。

 

身为孤儿的川端康成,从同命相怜的底层舞女身上,寻找到了一句发自灵魂的回应。

 

在当时等级森严日本社会,底层舞女和艺妓的命运是很悲惨的。

 

她们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也没有丝毫尊严可言。

 

一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途中,每个村庄的入口处都竖立着一块牌子:

 

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入村!”

 

可是作为大学预科生的川端却一直在靠近他们,甚至与他们打成一片,彼此亲爱。

 

可即便这样,他对熏子的爱还是带着禁忌,带着猜疑,内心中始终有着戒备。

 

是她用肯定的语言彻底打破了这份戒备。

 

可是,离别的时刻也到了。

 

离别的那个早晨,他以为他永远都不会再见到她。

 

最后却发现,在所有女人中只有她前来为他送别,从始至终,她却一句话都没有说。

 

她的沉默令人沉重,但这份沉重里却饱含着最为悲伤的爱恋。

 

快到码头,舞女蹲在岸边的倩影赫然映入我的眼帘。

 

我们走到她身边以前,她一动不动,只顾默默地把头耷拉下来。

 

她依旧是昨晚那副化了妆的模样,这就更加牵动我的情思。

 

眼角的胭脂给她的秀脸添了几分天真。

 

严肃的神情显出像在生气的样子。

 

然而,当真正的离别到来的时候,她还是不能自已:“舢板猛烈地摇晃着。

 

舞女依然紧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向。

 

我抓住绳梯,回过头去,舞女想说声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点了点头。

 

舢板折回去了……

 

直到船儿远去,舞女才开始挥舞她手中白色的东西。”

 

《伊豆的舞女》与其说是川端康成的初恋,不如说是川端康成关于一段青春爱恋的幻影。

 

在这段恋情中,他虽然内心翻江倒海,表现在表情和行动上,却一直是迟缓的,克制的。

 

甚至是冷漠的。

 

相反的是熏子,大胆、热烈、直白。然而她得到的回应却少之又少。

 

直到最后她终于是失望了。

 

然而即便是失望,她也依然不加掩饰,当船只远去的时候,她挥舞手中白色的东西的时候。

 

她有没有哭泣,没有人知晓?

 

是的,川端康成没有忘记她,他将她变成了永远的记忆,定格在了世界文学的人物长廊之中。

 

那个赤裸裸地站立着宛如一株小梧桐的恋人。

 

那个微笑起来像一朵花的恋人,那个站在岸边永远挥手向她的心上人告别的恋人。

 

没有人知道的是,川端康成是在母胎中不足7个月的早产儿。

 

父亲在他2岁时因病去世,母亲在他4岁时也过世了。

 

母亲去世后,川端由祖父母抚养,姐姐芳子则寄养在一个姨父家。

 

川端7岁那年,无比疼爱他的祖母也弃他而去。祖母去世刚过三年,寄居在姨父家的姐姐芳子病死。

 

在少年川端的脑海里唯一的记忆。

 

就是姐姐由亲戚背着参加祖母的葬礼时给他留下的一身素白丧服的印象。

 

从此,川端与年迈的祖父相依为命,祖父是他在人世间唯一的至亲。

 

1915年,祖父去世。川端康成从此失去了所有至亲骨肉,也从此失去了爱的象征。

 

《伊豆的舞女》中,描述过一个得病的旅馆女主人丈夫的形象。

 

那正是川端印象中的祖父的投影。

 

从幼年到少年,川端参加的葬礼不计其数,接连为亲人披麻戴孝,使他成了“参加葬礼的名人”。

 

亲戚们开玩笑地说:“名人不来,葬礼就举行不了哩。”

 

对川端来说,他的童年异常寂冷,无法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父母之爱与亲人之爱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空泛而抽象的概念,不可触摸。

 

于是他对亲情和爱情的渴望也就特别强烈,如饥似渴。

 

他曾说:我没有幸福的理想,恋爱因而便超过一切,成为我的命根子。

 

《伊豆的舞女》正是川端康成1918年上大学预科——第一高等学校时到伊豆半岛旅行途中的恋情。

 

川端康成初期的作品,大多根据自己孤儿的真实环境。

 

以私小说的形式表现,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从《林金花的忧郁》《招魂节一景》起,他已经开始把自己的笔锋从描写孤儿的哀伤。

 

转向反映旧时代女艺人的悲惨命运上。

 

把自己的关注、同情与悲哀都给予了她们。

 

而《伊豆的舞女》在完成川端康成这种内容风格、基本情调的过程中起到了奠基作用。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古都》《千纸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词如是表达:“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

 

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

 

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3岁。没有留下只字遗书。

 

文/辛峰

 

背景音乐-《芳菲,芳菲》全国卿 《含羞草》铃木常吉《思ひで》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