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这三个人忽然都交了好运。

 

王瘦吾的绳厂赚了钱。

 

可他又觉得这个买卖货源、销路都有限,他早就想好了另外一宗生意。

岁寒三友 – 汪曾祺(下)

这个县北乡高田多种麦,出极好的麦秸,当地农民多以掐草帽辫为副业。

 

每年有外地行商来,以极便宜的价钱收去。

 

稍经加工,就成了草帽,又以高价卖给农民。

 

365读书

 

王瘦吾想:为什么不能就地制成草帽呢?这钱为什么要给外地人赚去呢?

 

主意已定,他就把两台绞绳机盘出去。

 

买了两架扎草帽的机子,请了一个师傅,教出三个徒弟,就在原来绳厂的旧址。

 

办起了一个草帽厂。

 

城里的买卖人都说:王瘦吾这步棋看得准,必赚无疑!草帽厂开张的那天。

 

来道喜和看热闹的人很多。

 

一盘草帽辫,在师傅手里,通过机针一扎,哒哒地响,一会儿工夫,哎,草帽盔出来了!

 

——又一会,草帽边!——成了!

 

一顶一顶草帽,顷刻之间,摞得很高。这不是草帽,这是大洋钱呀!

 

这一天,靳彝甫送来一张“得利图”。

 

画着一个白须的渔翁,背着鱼篓,提着两尾金鳞赤尾的大鲤鱼。

 

凡看了这张画的,无不大笑:这渔翁的长相,活脱就是王瘦吾!

 

陶虎臣特地送来一挂遍地桃花满堂红的一千头的大鞭,砰砰磅磅响了好半天!

 

陶虎臣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大的焰火生意。

 

这一年闹大水。(励志语录网:www.lz16.cn)

 

运河平了灌。西北风一起,大浪头翻上来,把河堤上丈把长的青石都卷了起来。

 

看来,非破堤不可。

 

很多人家扎了筏子,预备了大澡盆,天天晚上不敢睡,只等堤决水下来时逃命。

 

不料,河水从下游泻出,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

 

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

 

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西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

 

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其余的,他匀给别的同行了。

 

四城的焰火错开了日子,——为的是人们可以轮流赶着去看。东城定在八月十六。

 

地点:阴城。

 

这天天气特别好。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

 

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

 

各种卖小吃的都来了。

 

卖牛肉高粱酒的,卖回卤豆腐干的,卖五香花生米的、芝麻灌香糖的,卖豆腐脑的。

 

卖煮荸荠的,还有卖河鲜——卖紫皮鲜菱角和新剥鸡头米的……

 

到处是“气死风”的四角玻璃灯,到处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

 

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

 

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

 

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

 

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陶虎臣点着陷火了!

 

这种花盆子是有一点简单的故事情节的。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

 

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

 

万花齐放之后,有一个间歇,木架子下面黑黑的,有人以为这一套已经放完了。

 

不料一声炮响,花盆子又落下一层,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

 

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不知道为什么是泗州而不是别的城)。

 

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

 

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焰火。

 

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人——

 

一个泥头的纸人,这人是个瘌痢头,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

 

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

 

火花,纷纷扑向瘌痢头,瘌痢头四面躲闪,手里的芭蕉扇不停地挥舞起来。

 

看到这里,满场大笑。

 

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

 

最后一套是平平常常的,只是一阵火花之后,扑鲁扑鲁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

 

字是灯球组成的。虽然平淡,人们还是舍不得离开。

 

火光炎炎,逐渐消隐,这时才听到人们呼唉:“二丫头,回家咧!”

 

“四儿,你在哪儿哪?”

 

“奶奶,等等我,我鞋掉了!”

 

人们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来了。

 

靳彝甫捉到一只蟹壳青蟋蟀。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每天有人提了几罐蟋蟀来斗。

 

都不是对手,而且都只是一个回合就分胜负。

 

这只蟹壳青的打法很特别。它轻易不开牙,只是不动声色,稳稳地站着。

 

突然扑上去,一口就咬破对方的肚子。

 

(据说蟋蟀的打法各有自己的风格,这种咬肚子的打法是最厉害的)。

 

它口瞿口瞿地叫起来,上下摆动它的触须,就像戏台上的武生耍翎子。

 

负伤的败将,怎么下“探子”也再不敢回头。

 

于是有人怂恿他到兴化去。兴化养蟋蟀之风很盛,每年秋天有一个斗蟋蟀的集会。

 

靳彝甫被人们说得心动了。

 

王瘦吾、陶虎臣给他凑了一笔路费和赌本,他就带了几罐蟋蟀,搭船走了。

 

斗蟋蟀也像摔跤、击拳一样,先要约约运动员的体重。

 

分量相等,才能入盘开斗。

 

如分量低于对方而自愿下场者,听便。

 

没想到,这只蟋蟀给他赢了四十块钱。——四十块钱相当于一个小学教员两个月的薪水!

 

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

 

这只身经百战的蟋蟀后来在冬至那天寿终了,靳彝甫特地打了一个小小的银棺材。

 

送到阴城埋了。

 

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

 

“他怎么会来找我呢?”

 

季匋民是一县人引为骄傲的大人物。

 

他是个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收藏家,大财主,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

 

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你回去看看。”

 

“我少陪一会。”

 

季匋民和靳彝甫都是画画的,可是气色很不一样。

 

此人面色红润,双眼有光,浓黑的长髯,声音很洪亮。衣着很随便,但质料很讲究。

 

“我冒进宝府,唐突得很。”

 

“哪里哪里。只是我这寒舍,实在太小了。”

 

“小,而雅,比大而无当好!”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

 

靳彝甫捧了出来。

 

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

 

“好,——好,——好。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

 

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有文三桥边款的一块就值一百。

 

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

 

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

 

既然如此,匋民绝不夺人之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

 

“那可以。”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买卖不成,季匋民倒也没有不高兴。

 

他又提出想看看靳彝甫家藏的画稿。靳彝甫祖父的,父亲的。——靳彝甫本人的,他也想看看。

 

他看得很入神,拍着画案说:“令祖,令尊,都被埋没了啊!

 

吾乡固多才俊之士,而皆困居于蓬牖之中,声名不出于里巷,悲哉!悲哉!”

 

他看了靳彝甫的画,说:“彝甫兄,我有几句话……”

 

“您请指教。”

 

“你的画,家学渊源。但是,有功力,而少境界。要变!山水,暂时不要画。

 

你见过多少真山真水?

 

人物,不要跟在改七芗、费晓楼后面跑。

 

倪墨耕尤为甜俗。

 

要越过唐伯虎,直追两宋南唐。我奉赠你两个字:古,艳。

 

比如这张杨妃出浴,披纱用洋红,就俗。

 

用朱红,加一点紫!

 

把颜色搞得重重的!

 

脸上也不要这样干净,给她贴几个花子!——你是打算就这样在家乡困着呢?

 

还是想出去闯闯呢?

 

出去,走走,结识一些大家,见见世面!

 

到上海,那里人才多!”

 

他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展览会。

 

他认识朵云轩,可以借他们的地方。

 

他还可以写几封信给上海名流,请他们为靳彝甫吹嘘吹嘘。

 

他还嘱咐靳彝甫,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最后说:“我今天很高兴。

 

看了令祖、令尊的画稿,偷到不少的东西。——我把它化一化,就是杰作!

 

哈哈哈哈……”

 

这位大画家就这样疯疯癫癫,哈哈大笑着,提了他的筇竹杖,一阵风似的走了。

 

靳彝甫一边卷着画,一边想:季匋民是见得多。

 

他对自己的指点,很有道理,很令人佩服。但是,到上海、开展览会,结识名流……

 

唉,有钱的名士的话怎么能当得真呢!

 

他笑了。

 

没想到,三天之后,季匋民真的派人送来了七八封朱丝栏玉版宣的八行书。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

 

那张在季匋民授意之下重画的杨妃出浴。

 

一再有人重订。

 

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

 

这都是他没有想到的。

 

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

 

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这三年啊!

 

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草帽没个什么讲究,买的人只是一图个结实,二图个便宜。

 

他家出的草帽是就地产销,省了来回运费,自然比外地来的便宜得多。

 

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

 

全城并无第二家,那四台哒哒作响的机子,把带着钱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

 

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

 

这王伯韬是个开陆陈行的。这地方把买卖豆麦杂粮的行叫做陆陈行。

 

人们提起陆陈行,都暗暗摇头。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

 

其一,是资本雄厚,大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

 

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帮。

 

这城里发生过几起大规模的斗殴,都是陆陈行挑起的。打架的原因,都是抢行霸市。

 

这种人一看就看得出来。他们的衣著和一般的生意人就不一样。

 

不论什么时候,长衫里面的小褂的袖子总翻出很长的一截。

 

料子也是老实商人所不用的。

 

夏天是格子纺,冬天是法兰绒。脚底下是黑丝袜,方口的黑纹皮面的硬底便鞋。

 

王伯韬和王瘦吾是同宗,见面总是“瘦吾兄”长,“瘦吾兄”短。

 

王瘦吾不爱搭理他,尽可能地躲着他。

 

谁知偏偏躲不开,而且天天要见面。

 

王伯韬也开了一家草帽厂,就在王瘦吾的草帽厂的对门!

 

他新开的草帽厂有八台机子,八个师傅,门面、柜台,一切都比王瘦吾的大一倍。

 

王伯韬真是不顾血本,把批发、零售价都压得极低。

 

王瘦吾算算,这样的定价,简直无利可图。他不服这口气,也随着把价钱落下来。

 

王伯韬坐在对面柜台里,还是满脸带笑,“瘦吾兄”长,“瘦吾兄”短。

 

王瘦吾撑了一年,实在撑不住了。

 

王伯韬放出话来:“瘦吾要是愿意把四台机子让给我,他多少钱买的,我多少钱要!”

 

四台机子,连同库存的现货,辫子,全部倒给了王伯韬。

 

王瘦吾气得生了一场重病。一病一年多。

 

卖机子的钱、连同小绒线店的底本,全变成了药渣子,倒在门外的街上了。

 

好不容易,能起来坐一坐,出门走几步了。可是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

 

陶虎臣呢?

 

头一年,因为四乡闹土匪,连城里都出了几起抢案。

 

县政府和当地驻军联名出了一张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

 

炮仗店平时生意有限,全指着年下。

 

这一冬防,可把陶虎臣防苦了。且熬着,等明年吧。

 

明年!

 

蒋介石搞他娘的“新生活”根本取缔了鞭炮。

 

城里几家炮仗店统统关了张。

 

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日子。

 

“黄烟子”

 

也像是个炮仗,只是里面装的不是火药而是雄黄。

 

外皮也是黄的。

 

点了捻子,不响,只是从屁股上冒出一股黄烟。

 

能冒半天。

 

这种东西,端午节人家买来,点着了扔在床脚柜底熏五毒;

 

孩子们把黄烟屁股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蚊烟是在一个皮纸的空套里装上锯末,加一点芒硝和鳝鱼骨头,盘成一盘,像一条蛇。

 

这东西点起来味道很呛,人和蚊子都受不了。

 

这两种东西,本来是炮仗店附带做做的,靠它赚钱吃饭,养家活口的,怎么行呢?——

 

一年有几个端午节?蚊子也不是四季都有啊!

 

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闼子门下了一把牛鼻子铁锁,再也打不开了。

 

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起先是喝粥,——喝稀粥,后来连稀粥也喝不成了。陶虎臣全家,已经饿了一天半。

 

有那么一个缺德的人敲开了陶家的门。

 

这人姓宋,人称宋保长,他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什么钱也敢拿的。

 

他来做媒了。

 

二十块钱,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了一个驻军的连长。这连长第二天就开拔。

 

他倒什么也不挑,只要是一个黄花闺女。

 

陶虎臣跳着脚大叫:“不要说得那么好听!这不是嫁!这是卖!

 

你们到大街去打锣喊叫:我陶虎臣卖女儿!你们喊去!我不害臊!陶虎臣!你是个什么东西!

 

陶虎臣!我操你八辈祖奶奶!你就这样没有能耐呀!”

 

女儿的妈和弟弟都哭。

 

女儿倒不哭,反过来劝爹:“爹!爹!您别这样!我愿意!——真的!爹!我真的愿意!”

 

她朝上给爹妈磕了头。

 

又趴在弟弟的耳边说了一句话。

 

这一句话是:“饿的时候,忍着,别哭。”

 

弟弟直点头。

 

女儿走到爹床前,说了声:“爹!我走啦!您保重!”

 

陶虎臣脸对墙躺着,连头都没有回,他的眼泪花花地往下淌。

 

两个半月过去了。

 

陶家一直就花这二十块钱。二十块钱剩得不多了,女儿回来了。

 

妈脱下女儿的衣服一看。

 

什么都明白了:这连长天天打她。

 

女儿跟妈妈偷偷地说:“妈,我过上了他的脏病。”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

 

他没有死成。

 

他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腰把他抱住,一刀砍断了腰带。

 

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靳彝甫回来了。

 

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的事,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陶家去。

 

陶虎臣躺在一领破芦席上,拥着一条破棉絮。

 

靳彝甫掏出五块钱来,说:“虎臣,我才回来,带的钱不多,你等我一天!”

 

跟脚,他又奔王瘦吾家。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

 

他正在对着空屋发呆。靳彝甫也掏出五块钱,说:“瘦吾,你等我一天!”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

 

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外面裹着红纸。

 

一看就知道,一封是一百。他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

 

“先用着。”

 

“这钱——?”

 

靳彝甫笑了笑。

 

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

 

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

 

那两个同意。“好,醉一次!”

 

这天是腊月三十。这样的时候,是不会有人上酒馆喝酒的。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外面,正下着大雪。

 

——一九八○年八月二十日初稿十一月二十日二稿

 

背景音乐:网易游戏 - 诀别之曲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