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今天的分享,我必须要自爆一下:如果说拖延症能磨死人能要人命的话,我绝对称得上杀人如麻。其实,对于拖延的当事人来说,我们不是不知道拖延不好,只是,我们有太充分的理由支撑自己:嗯,其实这件事,好像我可以等到下一刻…下一刻…下一周365读书微信公众号将和您一起从心理层面认识自己,面对拖延症。

与您分享共读预告:别了吧,拖延症。

拖延心理学:别了吧,拖延症

说到拖延症,很多人可能都会轻轻叹气:那说的不就是我么!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拖延症患者的日常:明明有很多事要做,也知道一定要尽早开始尽早开始,但身体偏偏就是不动,好像被沙发封印了一样。

我得马上开始了,我现在就得开始了

可是,我不开始又会怎样呢?过了一会:我们又会开始新的挣扎和新的自我谴责:没关系,还有时间。再玩一会、我这个人是有病吧,神啊,谁来救救我的拖延症啊!

直到最后截止日期来临,我们才做出最后的抉择:干活吧!逃不过去了或者事情还没有这么糟,为什么当初我不早一点开始做呢?下次一定要早点开始!

可当下一次任务来临时,我们又会开始新一圈的循环:我要去工作了!! 不不不,先看个电影吧。

这个恶性循环,就是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所提出的“拖延怪圈”。

每天,都有无数自诩为“拖延症晚期患者”的人们在在这个怪圈里,周而复始的。

把拖延这件事一再重复。

如果你也曾受到拖延症的困扰,那么,我有一个好消息,想要告诉你:大部分拖延的根源,都是因为追求完美主义。大部分的拖延症患者,其实也都是完美主义者。

很多人听到这个可能会觉得比较奇怪,我怎么会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不应该拖延。

如果这么想,那你就错了。回想一下,每次你想要拖延的时候,逃避的到底是那份工作,还是“万一”工作失败后带来的挫折,打击,和别人的嘲讽?

你是不是总在告诉自己:哎呀,我这次是时间太紧了才会做成这样。

如果下次早一点,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其实,这两份感受的根源,都是来自于一个人过于追求完美,害怕面对失败的后果,不敢承认自己其实也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切的问题,都会有解决的答案。

这个答案,就在我们要介绍的这本《拖延心理学》里面。

本书的作者,正是提出了“拖延怪圈”理论的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博士。他们从1979年就开始为学生中的拖延患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科创。

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

他们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鉴别,检查我们会将事情推后的原因,也就是对失败,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再加上我们对时间概念的小小差异,为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了解拖延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 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

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

可谓是一本战胜拖延的实操手册。

未来7天,我们将会一起学习如何战胜拖延

第一天:拖延症,我们都是完美主义者

第二天:这几个拖延背后的心理模式,你早该知道了

第三天:世界上存在“拖延基因”吗

第四天:你是如何变成拖延症的?

第五天:战胜拖延,从了解自己开始

第六天:三个方法,帮你远离拖延

第七天:如何与拖延症相处

网络上,有一个关于拖延的笑话。是一个拖延症患者对另外一个人说:我一直想要读一本有关于拖延症的书,学习一下怎么克服拖延。可我一直都拖着没去。

有很多人,都尝试过战胜拖延。有的人学习时间管理,有的人学习精力管理,有的人学习目标管理,可到最后,人们总是会发现,自己的时间计划,目标行程,永远完不成。

因为它们都会受到拖延的影响。

于是,人们告诉自己:算了,拖延症这个事,我是没救了。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www.lz16.cn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底层逻辑,拖延,是我们无法把很多事情做好,做对的底层逻辑。而拖延背后隐藏的心理行为模式,则是我们拖延的底层原因。

针对拖延而去战胜拖延,只是治标不治本。针对背后的心理行为模式去战胜拖延,才能真正的打败拖延。

从这一周开始,请您与365读书一起,踏上战拖之路。

告别拖延症,从《拖延心理学》开始。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