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近在追一档辩论综艺,看到辩手们为守住己方立场,或讲段子或举例子,或说理或煽情,引动现场观众频频更改持方,自己的脑海里也刮过一场场风暴,默默为自己支持的一方苦搜切入点。这样的表演性辩论或许离真正的辩论还有些距离,但它让我更深刻认识到思考的意义。与您分享周玄毅的文章:偏执的意义。

令人亘古纠结的辩题,大多是一个真理剖成两半的结果。

比如说,人性本就善恶杂糅,所以“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就很难辩得清楚;又比如,知识与实践本是一体两面,所以“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也就只能各执一词。

偏执的意义 – 周玄毅

我刚开始学辩论的时候,最困惑的就是这个问题——说好的辩证法呢?说好的不偏执呢?

说好的求真向善呢?

如果辩论就是有意把真理切成两个谬误,让双方吵得不可开交以博人一笑,它和斗蛐蛐有什么分别?

正好当时看到一个段子,说大多数辩题,其实都是类似于“斑马是黑还是白”这样的无聊闲扯,哑然失笑之后,拳拳服膺深以为然。

不过,后来看到一篇科普文章,说“斑马是黑底白条纹,还是白底黑条纹”其实并不是个无聊的问题,从胚胎发育的证据和进化论的推理来说。

斑马原本都应该是一种黑色的动物,白条纹是后来才在黑底上长出来的。

这个结论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斑马是黑是白”这种看起来极其无聊,完全可以用辩证法求合题来解决的问题,居然也可以引导人们对这个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试想,有人问你“斑马是黑还是白”你回答一句“既黑又白”或者“黑或白无所谓”当然很辩证也很全面,但是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个问题就结束在这里了,再也不可能产生更为深入的思考。

简言之,辩证的结论当然很正确,但是问题恰恰出在正确上——正因为它是对的,所以会成为一个“到此为止”的界碑。

探讨到辩证法这一层,真理已经摆在那里了,而且往前再走一小步就是谬误,下一步还能怎么办呢?只能停在这里各自散去咯。

而辩证的真理固然正确,但却不可以停留在表面。所以说,把真理劈成两半,并且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乍看起来多此一举,但却是深入并且丰富地理解一个问题的最现实的办法。

辩论双方当然都会有些偏执和绝对化,但却是在共同助力于真理的深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高明的领导在做决策时,绝不会满意那些圆滑得体左右逢源的顾问意见,而是一定想要听到最坚决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辩论。

虽然这些意见肯定会显得比较偏执,但是两个“偏执”立场之间的交锋,远比一开始就抢占辩证法高峰的那些陈词滥调有营养得多。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同样如此,从偏执的角度看过去,辩证的道理才会显得鲜活。

比如说“梦想和责任哪一个是青年成才的动力之源”这个辩题,最终的真理当然是梦想与责任的一体性,因为不能转化为责任的梦想不足以驱动人生,而并非源自于梦想的责任又始终缺乏动力。

不过,这个结论好是好,但却有些大而化之缺乏指导性。

其实,由内而外,把内心的梦想外化成社会责任;或者由外而内,把承担的责任内化成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这两条路都是走得通的,问题是你必须得选一个,不能首鼠两端,而辩论的意义就在这里。

几乎没有任何梦想不能对接某种现实的成功之道,所以坚持梦想,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证明天生我才必有用是可行的;lz16.cn

也几乎没有任何现实的社会工作真的没有一丁点成就梦想的空间,所以本分踏实,干一行爱一行最终变成那个当上将军的士兵也是可行的。

双方都可以举出很多鲜活的实例,而这种鲜活的现实感,恰恰是以“偏执”为前提的。

总之,辩论之所以给人偏执的印象,是因为双方往往各执真理的两面;

然而这本身并不是个问题,因为真理要想充分展现其深刻、丰富和现实的意义,就必须将自己剖析成两个方面相互辩难。

诸如“人性善恶杂糅”、“知行合一”这样的辩证真理,在从不曾从两个对立方面深入思考过它们的人看来,只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就算天天挂在嘴边,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唯有辩论双方都尽全力深化自己所执的立场,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真理的合题,这也就是辩手之偏执的意义。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