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

 

这个词,熟悉得谁都听过,可又陌生得谁也说不清确切含义。

 

人们对它有太多误读。

 

导致我开始害怕听到年轻人兴冲冲的说要做自己,担心反而“误入了歧途”。

我很怕听到年轻人说要“做自己”- 古典

今天正好借“做自己论坛”的机会,和大家聊聊到底什么叫做“做自己”。

 

我是从2007年开始进入生涯这个行业的。

 

当时我在新东方做老师做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去做生涯规划?

 

其实我是被刺激到了。

 

有一天上完GRE课下来。

 

有一个北大的小姑娘问了我一个问题:“古典老师,你说我是考硕士好,还是出国读博好?”

 

我说:“你可能需要思考一下你要读什么专业。”

 

这个小姑娘一看就是好学生,马上把这句话记在那个本子上。

 

记完以后,她接着问:“那你觉得我读什么专业比较好呢? ”

 

我说:“姑娘,你可能需要搞清楚,未来毕业做什么工作,这样倒过来看专业是对的。”

 

那姑娘想了想,说:“对喔,那老师你看我适合什么工作?”

 

我说:“这个不知道,但做什么工作其实取决于你要过怎样的人生。

 

不同的人肯定要过不同的人生。”

 

她说:“哎呀,有道理,老师你觉得我能过什么样的人生呢?”

 

……

 

那一瞬间,其实我是还蛮悲凉的。

 

在中国一个受过几乎最好教育的人,竟然问我这样一个陌生人。

 

她要过怎样的人生?

 

我发现,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在过一种“三随”的生活——随便、随大流和随惯性;

 

只有很少的人,真的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所以,2007年那年,我突然觉得与其教英语,不如出来普及职业生涯规划。

 

到现在已经有十年。

 

以下是这十年时间,我观察到的中国社会、国人对于“做自己”这个事情的观念有什么改变。

 

以及我们自己都踩过哪些坑。

 

做自己=成功

 

最早提出“做自己”这个话题的,是李开复老师。

 

他写了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

 

请注意这个年份:2005年到2010年,整个中国就是这一类职场励志书流行的时候。

 

比如,《杜拉拉升职记》《圈子圈套》《输赢》《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这些书都是在那时爆发的。

 

如果你跟我年龄差不多大的话,一定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你去拆解这些书,会发现,这个所谓的“好”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在职场,或者再狭隘一点——外企中中间,获得一个顶级的职位。

 

并不是说这不叫成功。

 

但是,全世界都这样讲也太无趣了吧?

 

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关于“做自己”的第一个结论:“做最好的自己”就等于很成功。

 

但显然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做自己=发现自我

 

估计国家当时也有这个感觉。

 

2007年的时候,教育部明确要求大学开设以“特质论”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课。

 

什么叫特质论?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去评测你有什么样的天赋、能力、兴趣、价值观。

 

然后就可以推荐一个合适的工作给你。

 

也是这一年,我们开始做“新精英”。

 

原来我的梦想很简单,也很高:我要做全世界最好的量表,只要一测就知道自己该干嘛;

 

再做一个最大的职业数据库,定期更新。

 

这样,人们很轻松地就能找到一个和他匹配的工作,而不会花很多时间。

 

去考一个5000人报名最终只录取3个人的公务员岗位。

 

但是,后来我发现搞不定。

 

那段时间,我们认为做自己就等于Find Myself。

 

发现自我、找到自我。

 

可是,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测评:MBTI、9型人格、霍兰德还有星座……

 

你有没有意识到,在那个年代第一次接触评测:我们并不是在测量自己。

 

而是给自己贴一个让自己舒服的标签。

 

很多时候,星座、性格都变成这个设想。

 

有一次,我遇到“壹心理”的老大,他说“朋友圈里面传播的那些根本就不是测评。

 

它们真正目的是让你可以大胆地、以一种伪科学的姿态告诉你的朋友们

 

“我是什么样的人”。

 

说白了,那时我们也不是在找自己,而是在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标签,贴到上面去,为自己背书。

 

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呢?

 

因为大部分中国学生,并没有真实和成熟的自我。

 

小的时候你妈妈跟你说,孩子你要考一个好中学;

 

然后,考个好大学;

 

然后,找个好工作;

 

再找个好媳妇;生个好孩子……

 

然后呢,让你的孩子上个好幼儿园,上个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就是这么一个链条。

 

所以,很多人都是千人一面。

 

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真的是很难会有一个清楚到可测量。或者仅通过测量就能达成的事。

 

于是,我的公司从一个测量公司变成一个帮助人成长的公司。

 

这同样也是“做自己论坛”的来历。

 

做自己=与众不同

 

我们第一届论坛的主题叫做“做自己,与众不同”。

 

看看我们当时的宣传词:

 

在我们今天这个功利世俗的灰暗年代,不拼爹、无背景、非名校、没有钱。

 

我们的生活是否还有精彩的可能?

 

希望每一个无背景、非名校、无钱无缘海外镀金的如你我的“平凡人”。

 

都能学习到如何成为改变自己生命的英雄,以及找到让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勇气与智慧。

 

然后开始做些什么。

 

如果有一天,有人开始打击你、嘲讽你、告诉你那不行,那正是因为,你走在了自己的路上。

 

……

 

我现在回头看,觉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屌丝心态。

 

有那么几年时间。

 

我们,其实不仅是我们。

 

整个社会都陷入到一种特别努力想证明自己在“做自己”的动作里面。

 

我自己是作者,所以我特别关注什么书会火。

 

出版的时间不重要,关键是火的时间,因为这意味着社会的整体意识在转变。

 

我研究了一下,2012年的时候。

 

整个图书出版行业里面最火的几本书《背包十年》《分开旅行》……

 

全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那时,我们特别想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证明自己。这可能是另外一种走偏吧。

 

到这个阶段“做自己”成为一种自己的壳:如果谁说你不好,你就说我在做自己。

 

有的时候明明做不到,但你说:我不想要,我在做自己。

 

这是我们中国人”做自己“的第三个阶段。

 

仅追求与众不同,是最廉价和偷懒的“做自己”。

 

做自己=找回真我

 

“做自己”的理念继续在往前推进。

 

大概是在2014-2015年,慢慢地这个话题就回到“找回真我”里面去了。

 

你会注意到有大量的关于科学和心理学的书出现。

 

“自我”应该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里,才有可能找准,而不仅是你的自我感觉。

 

下边这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

 

巴菲特有个飞机师,叫做弗林。他为巴菲特开了十多年飞机。

 

有一次,他问巴菲特:“怎么才能像你一样获得成功呢?”

 

巴菲特说。(励志语录网:www.lz16.cn)

 

第一步,你要圈出25件你特别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想不明白,你可以用“有趣”和“有用”做一个评分。

 

第二步,圈出5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然后怎么办?

 

有人说,我懂,然后就集中全力马上开始做这5个,有机会再去做那20个。

 

完全错了。

 

巴菲特说,接下来,你这一辈子要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另外那20个目标。

 

因为人这一辈子做好5件事,已经非常非常难。

 

这些有点儿希望,又不可能穷尽的事情,才是最恐怖的。

 

你要集中你所有的精力去躲避那20个。

 

它们只是幻觉;

 

那5个勾勒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你。

 

在这个时代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我们的特质只是帮助我们找到需要的方式而已。

 

我特别欣赏罗丹的观点:有人问他,雕刻是怎么回事?

 

罗丹说,雕刻就是把一坨石头中间不属于它的部分给去掉,剩下的其实就是雕塑本身。

 

人生也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是一个从社会的我、虚假的我、想象的我到内在的我。

 

慢慢地去找到一个真正的我的过程。

 

这是这个阶段,我学到的最好的想法和结论。这种自我雕刻是非常痛苦的,但也是非常值得的。

 

要多么的努力才会毫不费力?我给你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有个人问过我:古典,有什么方法可以轻松的赚100万?有吗?真有,而且不犯法。

 

轻松能赚到一百万是有办法的就是——往银行一年存1000万。

 

他接着问,那有什么办法赚到1000万? 我说蛮简单,就是一年往银行存一个亿。

 

……

 

我想讲的是什么呢?

 

那些看起来轻松、愉悦、不难的东西,其实背后都有巨大的积累。

 

当你看到人们在轻松地讲着他们经历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拼命为自己存了“一百万”;

 

当他轻松赚一百万的时候,其实背后是一千万甚至是一个亿的努力。

 

做自己=自我塑造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我这个东西,其实你是看不见的,没有什么所谓的自我。

 

它是流动的,冲撞的。

 

你只有真真正正地撞上了些什么,才知道边界在哪儿。那么,撞上什么东西会让你知道边界呢?

 

往下是没边界的,只有往上走。

 

所以,山本耀司说,你要终身跟那些很强的东西,很可怕的东西和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

 

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自我是不断地在自我升级中间碰撞而产生的。

 

山本耀司把自我又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自我”不是在寻找所谓的真我;

 

根本没有什么真我,自我是一个持续的自我塑造的过程。

 

也就是说,不会有什么Be Myself,只会有Make Myself,Create Myself;

 

不会有什么回到内心,你需要持续地回去,同时持续地升级。

 

这样就像每隔一段时间,登上一座新的高山,看到全然不同的格局和风景。

 

所以,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是持续的“自我超越”。

 

但是,只要自我超越,就会不断地失手。

 

如果一个人都没有受过伤,说明这个家伙做得不够努力。

 

当你在做自我超越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做对,也很有可能做错。

 

第二个很重要的事叫“自我负责”。

 

什么叫自我负责?

 

我举个例子。比如,你怎么面对一个糟糕上司,或者一个贱人?

 

A选项是你自己牛X,能改变它;

 

B选项是虽然改变不了,但你可以选择不在这上班——

 

我能力够强,不给你打工总可以吧。

 

还是搞不定,退一步选择C选项:尝试让自己成长,成为一个能改变的人。

 

或者能够做选择的人。

 

还做不到的话,D选项,你至少有能力让自己爽一点,不要那么纠结,去接纳这个事情。

 

——以上四种都是自我负责。

 

都比E选项,留在原地抱怨,既改变不了现状,自己也不爽好。

 

第三个叫“自我接纳”。

 

当一个人实现自我负责后,他可能需要做第三个功课,就是自我接纳。

 

什么叫自我接纳?

 

就是承认这个世界上的确有我hold不住的事情。

 

自我负责不是自我掌控,而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

 

前段时间冯唐老师写了一篇“中年油腻男”的文章。

 

对此,俞敏洪老师的反应很有趣。他说,我就是中年了,怎么着吧?

 

中年男人是一个国家的栋梁,是一个社会的基础。

 

“我作为这个中年男人,今天能有这么多人听我讲话,我觉得是中年男人的胜利。”

 

——俞老师讲得特别好。

 

这就是自我接纳。

 

我们没有必要缅怀青春,因为中年其实也很好,老年也挺好,将死的时候如果你平静也非常棒。

 

有人可能特别适合创业,有人就是喜欢稳稳当当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那么只要你能做到自我接纳,也很好。

 

不过,自我接纳是以自我超越和自我负责为前提的。

 

否则,那就是你的“龟壳”。

 

讲到这里很清楚了,到今天,我认为做自己,其实是持续地自我超越,对结果负责。

 

并通过这个过程,不断了解自己的边界。

 

正是因为你知道有些东西做不到,所以你会知黑守白,守正出奇。

 

正因为有自我接纳,所以你反而可以很好地去欣赏每一个人,然后进入下一轮的自我超越。

 

这就是一个人Make Myself、自我塑造的过程。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是。

 

每一个走在做自己路上的人总免不了被人问:你这么努力不累吗?

 

我一直都找不到好的理由来反驳,直到前段时间在看了一本叫《坚毅》的书。

 

作者特别清晰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么努力不累吗?真的不累。坚毅是什么?

 

坚毅等于激情加上毅力,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一个持续的动力。

 

激情和生活满意度是什么关系?

 

坚毅和生活满意度是高度相关的。

 

简单来说,你越是专注一个宏大的激情和方向,

 

并且持续地去自我提升、刻意练习,你就会感觉到越多的幸福感。

 

短期的随心所欲,也会获得明显的生活幸福感的快速上升。

 

但是它上升一点点就到头了。

 

所以,只有选择真真正正的持续的自我塑造,人才可以获得持续长久的幸福。

 

这是非常好的回答。

 

我现在要反问:你过得这么丧,不累吗?

 

每天关心着别人的想法,犹豫着房子买还是不买的,成天看老板的眼色。

 

然后回家刷剧,别人笑你也笑,别人不笑你也不笑……

 

不累吗?

 

就像研究完很多人工智能以后,你会发现最吓人的不是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

 

而是人越来越像人工智能。

 

“丧”才是真正的累。

 

这么多年,我深刻的意识到一点:如果你不去花时间去创造一个未来。

 

迟早你会花更多时间去应付生活给你的shit。

 

生活把屎盆子扣你脸上的时候,你花的功夫一点都不比你去创造未来少。

 

但是前者处于快乐和幸福,后者则完全处于恐惧和焦虑。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你的自我去碰撞一些更高、更强、更厉害的东西。

 

让自己不断的启动,不断自我突破。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