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人生如茶,先苦后甘;也有人说人生如花,一开一落;更有人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要我说,便是人生如酒。

打开盖子,或淡或浓的酒香扑鼻而来,恰似我们或苦或甜的人生底味;

人生如酒

细抿一口,或香醇或猛烈的口感碰撞着全身感官,恰似我们或平凡或激荡的人生经历。轻咽下喉,酒香醇馥幽郁,酒味尾净余长,恰似我们愈沉淀愈丰盈的人生余韵。

人生如酒,一饮一酌是人生常态;

人生如酒,半醉半醒是人间百态;人生如酒,愈酿愈醇是一生福态。

人生如酒,不同的人品出不同的味

一杯酒,或淡香或浓烈,或苦或甘,不同的人品出不同的味道。

但有时,酒还是那杯酒,品的人不同,酒便有了千种滋味,人不同,心境也不同,面对相同的一件事,每个人都抱着不同的态度,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从前,有三个工匠在一起盖房子。有一天,路过的人忍不住问道:你们分别都在做些什么呢?

第一个工匠一脸无奈地答道:你没看到我正在砌砖吗?特别忙。

第二个工匠则是开心地说道:我在帮别人盖房子,盖好了这间房子就可以住很多人,我也能拿到很多报酬。lz16.cn

第三个工匠很骄傲地说道:我正在建设这座城市,我希望每个人将来都住进我盖的房子里,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

十年后。第一个工匠还在埋头砌砖,丝毫没有改变。第二个工匠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在工地上指挥别人干活。而第三个匠人,则是当上了城市的设计师,在他的规划下,城市正在变得更美丽。

在这个故事里,三个工匠最开始都做着相同的事情,但三个人对于手头的工作却抱着不一样的态度,为自己往后的人生奠定了不一样的底色。

想想大唐诗人李白在月下独自一人酌酒,都能写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千古名句。

这人生就恰似一杯酒,想品出何种风味,全在自己。

人生如酒,有时清醒有时醉

《庄子》里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个木匠带着徒儿们去齐国,途中遇见一颗巨大的栎树,光是它的树荫就能卧牛数千头。

徒儿们都纷纷去围观,但木匠却看都不看,直接走了。徒儿们追上木匠,问道:师傅,自从我拿斧头以来,就没见过这么大的树木,你怎么连看都不看呢?

木匠说:用这棵树做船会沉,做家具会腐坏,做棺材会烂掉…它毫无用处,我何必看它。

当晚,大栎树入了木匠的梦。它对木匠说道:你说的那些有用的树木,都被砍伐了。而我之所以能存活万年,恰恰正是因为我的无用。

木匠醒后,瞬间想明白了:有用与无用总是相对的,有用的东西到最后都会被使用消耗,而“无用”的东西反倒清闲自在,自得其乐,有用或无用,不正是人生中半醒半醉的状态吗?

清醒有为,醉无为。而正是这样的结合,人生才有了更多的可能面。

古人云: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都说人生要“难得糊涂”太过清醒让人觉得世态凉薄,太迷醉又会让人觉得浅薄迷离。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最好的人生状态就好似饮酒,莫过于一半清醒一半醉。

人生如酒,越酿越醇厚

众所周知,酿酒的时间愈长,酒香愈浓郁,酒味愈甘醇。人生也正是如此,只有不断开阔眼界,积累阅历,才能使得人生沉淀得更加丰盈。

清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小便喜欢读书学习,可长大后的应试总是屡屡落第,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为了实现心中所想,他不得不在乡里一边教书,一遍准备应试。后来他的爱妻去世,内心的苦痛加上生活的艰辛,都并未能打败他的意志。

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到读书中,无限开垦着新的知识,为了获取创作的素材,他在乡间的道路大树下,铺芦席,备烟茶。凡是路过的人,只要给他讲一两个民间故事,他就会免费供茶供烟。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广泛收集素材,勤奋写书。历经20年,终写成驰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他就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

作家莫言说过: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就像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夫差投降,被吴王夫差抓回吴国做了奴隶。

三年后才被送回越国。

为了复仇,勾践表面上顺从,但却在暗中训练精兵,晚上铺柴草睡觉,并在屋内挂上苦胆,时不时尝尝苦胆的滋味,告诉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励精图治的沉淀,勾践最终找到了机会,消灭了吴国。

人生如酒,不酿不知醇香。

越是努力沉淀,才能知人生总能峰回路转。

二十多岁的人生,就像一瓶啤酒,带点苦涩却十分清爽,懵懂青涩却总是一往无前。

三十多岁的人生,就像一杯香槟,浪漫中带着迷人的危险,知世故而不世故。

四十多岁的人生,就像一杯红酒,带着清香甘冽之味,游历世间几十载,逐渐变得厚重妥帖。

五十多岁的人生,就像一杯白酒,辛辣味浓充满余韵,阅尽铅华依旧对生活充满渴望。

古人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及时行乐。

一起共勉。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