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就非得要听你的呢?

前几天,我在后台收到一条求助留言。25岁的她,最近特别抑郁。1个月前,她和男友分手。

因为,父母反对。

男友做着小生意,不算富裕,但生活衣食无忧。

可她父母觉得,做生意的都靠不住,非逼着她去见自己选定的相亲对象,为此,他们抗争了5年。

父母甚至威胁:“如果你非要和他在一起,我们就断绝关系”

她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总喜欢控制别人的生活?毕业了,你要按照我的意愿找份稳定的工作。

工作了,你要找个我满意的对象结婚。结婚了,你最好在2年内让我抱孙子。

正如我们的生活,经常充斥这样的对话:你那工作浪费时间,听我的去考公务员、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不听我的,你会吃亏......

她问父母:为什么我就非得要听你的呢?

恰逢最近,由窦骁、苗苗主演的,国内首部聚焦心理治愈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给出了答案:父母的强控制欲,其实是从未真正信任过孩子。

爱上你治愈我:首部国产心理治愈剧打脸多少中国家庭

不被信任的孩子,一生都在渴望肯定

30多岁的王大帅,是大家眼中的“疯子”谁会想到,她曾是共享单车CEO。

可如今,公司破产,人去楼空,单车被乱扔乱停。

她无法接受创业失败的结果,站在病床上不依不饶:我公司好好的呢,公司的天塌下来有我顶着呢。

母亲破口大骂:你还要欺骗自己到什么时候?

她一直认为,造成今天“丢人现眼”的局面,完全是女儿咎由自取。

王大帅呢?她以为,母亲早就等着看她笑话。从小到大,她都活在对母亲的恐惧中。小学的时候,母亲不让她过周末,不是辅导班,就是兴趣班。

对于普通孩子而言,考个95分就算是高分,但母亲要求必须100分。有次她考了83分,尽管已经是全班第一名,但还是不符合母亲的期望被狠揍一顿,罚跪3小时的搓衣板。

成年后的她,开始创业,当年,共享单车的新概念很火爆,无数投资人争先恐后地投她的项目,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骑她的共享单车。她觉得自己是一方霸主,骄傲极了。

跑到妈妈面前,想告诉她:我不按你的设计去生活,能活得很好,也能活得更好。

然而,她怎么都不会想到,妈妈仍然讽刺她:你这样的好日子不会长久的。她说:妈妈把我当成了一个木偶,无论我多努力,她都看不到一点点赞赏,你就相信我一次不可以吗?

她渴望被信任,被无条件接纳与尊重。但,一切都没有,换来的只是更多的质疑。

制片人吴红梅说:“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怎么做都不满足,甚至难以取悦,整个大环境都喜欢挫折式教育,我们就永远得不到鼓励,这也是对人的一种摧残”。

那些不被信任的孩子,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一生都在渴望他人肯定与鼓励中挣扎。

不信任的真相,是父母缺乏安全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与王大帅用一生去证明自己不同,杨飞甚至怀疑:“我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个错误?”

有暴力倾向的他,凡事能动手绝不动嘴,因为与同学打架,被送进医院精神科,他,才19岁。

医生告诉杨父,孩子可能承受太多的心理压力。

但,杨父不以为然。谁家的孩子不是这样长大的?真正的爷们都是委屈憋大的。在他的原生家庭里,挨打是家常便饭,皮带根本不算什么,他的父亲更是抄起什么就扔什么。

而他头上遗留的疤,都是被板凳腿砸的。我都是这么过来的,为什么你就不可以?矫情。

对不起,这从不是孩子的问题。大多数父母并不知道,他们无法真正相信孩子,所以需要控制,而这种强烈的控制欲,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就像杨父,他那“引以为傲”的童年经历,早就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已经种下了被忽略、被伤害的种子。那是不被接纳、不被信任后的不安。

成年后即使外表强势,内心却非常不自信,那是一个极度需要被证明和看见的自我。

这种不安全感,驱使他无法信任孩子。当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安排,或者脱离他的视线,但凡表现出一点独立的意味,便会触发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为了那份稳定的安全感,他要千方百计地控制孩子。

于是,杨飞死活不肯参加钢琴考级试,他觉得孩子在瞎胡闹,暴揍一顿就听话了。杨飞整天窝在家里打游戏,他认为一定是孩子没学好,染上了网瘾。二话不说,就把孩子连拖带绑地强制送进网瘾中心。

杨飞说:钢琴是他喜欢的,兴趣班都是他给我报的,我连尝试其他东西的机会都没有。

或许,这就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真实写照,时常在“听自己”与“听父母”之间纠结,最终慢慢丧失自我,却从没有说“不”的权利。

导演程樯告诉我:父母要有能力,才能给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得到保护与支持。我认为,这种所谓的能力,还伴随着父母的足够自信。说实话,比起孩子,更需要疗愈的,是父母的内心。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不可避免的是,父母仍旧是最初养育我们的重要权威。

他们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就成了我们最初的命运。

导演程樯接受采访时,聊起了自己的故事:女儿正在上小学,兴趣广泛,不但喜欢冰球,还一度钟情于陶笛、尤克里里等乐器,甚至还喜欢画画,学英语......

在许多父母看来,孩子一点也不定性,不如像杨飞父亲,安排孩子考级,说不定还能拿奖,作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只需要抛下“为你好”就敷衍了事。

但,程樯坚决拒绝。因为,他有足够的能力,支撑他的自信,从而给予孩子最大的信任。

我能够引导孩子去思考:你喜欢干什么?你能干什么?你要干什么?

所以,女儿很自信,也很有自己的主见。

说到这,我想起球王贝利。他是个贫民窟的孩子,尽管如此,贝利还有一个足球梦。

一开始,妈妈并不认可,甚至三番四次阻挠。

因为,她的丈夫,就是被这个梦想,使全家陷入贫穷。

她已经预知,孩子选择这条路,很可能会受苦,她纠结,是否让孩子重蹈覆辙?

最后,她还是选择相信孩子,让她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

后来,贝利拼尽全力进入世界杯,因为膝盖受伤,努力付诸东流。他沮丧地打电话给妈妈:我错了,我应该听你的话,好好念书。这与王大帅创业失败的沮丧一模一样。

与之不同的是,母亲没有阻挠。

反而流着泪,坚定告诉儿子:我们尊重你的选择,不管发生什么,我们永远爱你。

最后,贝利不负众望,成了世界称赞的“足球历史最佳球员”出场 1366 次,进 1283 球 ,这一数字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www.lz16.cn

而这种父母无条件信任孩子,给予合理期待的结果,心理学上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1968年,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从每个年级选了3个班,并对这群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试”他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发给校长,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

实际上,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选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发现,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普遍提高,性格更外向,自信心与求知欲都更强。

更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并没有得到明确的信息,老师通过情绪、态度等积极方式影响他们。

在这个实验中,权威的期待发挥了作用。

老师、父母,都代表最重要的权威。他们对孩子的期待与态度,可以极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的。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承受失败的时候,支持他。

这种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父母的期待为中心。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是带着理解、爱与接纳的眼睛,并且看见的是我自己。

而不是父母想象中的我们。

自我觉察,是这个时代最难得的稀缺品

有人问:我们提起这些成长创伤,是否要归罪于原生家庭?

制片人吴红梅聊起创作初期的调研,她发现,很多中国年轻人难以从这种困境中突破,因为自己与父母无法分离,例如,你不能找喜欢的工作,而这种相处模式,延续到婚姻、爱情。

甚至代际传递到自己的小孩,所以他们非常焦灼与焦虑。

如果你处于一种不被信任,却又极其痛苦的状态,请允许自己对父母愤怒,那并不羞耻。

武志红说过,恨是关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如果不能恨,就不会有爱。

只有保持愤怒,才能有和解。我们不是为了去埋怨自己的父母,或者找到一个自我救赎的方式,而是理解我的童年发生了什么,它对我一生的影响是什么。

吴红梅想借这部剧告诉众人:即使你生在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你未必一辈子就这么糟糕,很重要的一个突破点是,你敢不敢去跟你的家人做一定的分离?

只有当你自己意识到,我需要从某种环境、某种惯常的认知习惯做分离,你才能有真正的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分离?

第一,寻找生命里给予你积极影响的重要他人,他们往往可以帮你走出困境。就像剧中的侯俊铭。

25岁的他,从小对母亲言听计从,从不敢在父母面前表达自我。

毕业后,为了逃避母亲的安排,他总以Gap Year为由,迟迟不肯就业,实则却是自己悄悄求职。

后来,因为对母亲所在医院的一个女孩情有独钟,他迅速接受母亲的安排,到医院上班。

未料,女孩觉得他总顺着母亲的意愿,而更应该做的,是找到自己。

在女孩与心理医生的鼓励下,他把之前的种种不满,在母亲面前一吐为快,甚至主动搬了家,辞了工作,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设计类工作。

吴红梅说,好的爱情关系,可以成为你暂停原生家庭恶性循环的转变点。

这便是我们说的“重要他人”指一个人在心理人格及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对自己具有重要影响的人。

他们可以是父母、老师、同伴、恋人。在与他们的相处模式中,在他们对我们的要求与期待中,在他们给我们的情感反馈中,逐渐形成一个这段关系中的自我。

每一个重要他人,都参与了塑造我们的自我。而这就关联到第二点,找回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没有在做自己。

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而寻找重要他人也好,找回自我也罢。

我们都需要一个大前提:自我觉察。这与吴红梅的创作初衷不谋而合,我非常希望中国人能够有自我的觉察能力,这部剧的创作初衷,也是想引导大家关注自己的内在。

爱上你治愈我:首部国产心理治愈剧打脸多少中国家庭

最后

所谓信任,其实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父母。

当父母不够信任孩子,很容易将自己的生命价值绑在孩子身上,令我们感到额外焦虑。

当孩子长期生活在被忽视的环境下,很容易为了得到认可,失去自己。

而导演曹盾聊起这部剧带给他的影响时说,如果我发现自己情绪不好,或者身边的人有情绪问题,我会懂得坚持让自己或他人去看心理咨询。

我们得了病都知道要去医院,但往往我们心理出了问题,却不认为这是病,其实它真的是病了。

这种认知对我个人来说,是一种成长。

愿你在人生路上,找回自己,愿每一个父母,都学会无条件信任孩子,学会放手。

世界和我爱着你。

  •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